English

为流动党员寻找“精神家园”

2005-08-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张先国 我有话说
今年3月,湖北省松滋市老城镇的金箭怀揣着一张旧挂历纸,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四处奔走。一个月后,这位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委员皮鞋跑破了两双,旧挂历纸变成了密布彩色标记的《松滋人北京分布图》。

这张特殊的地图上,红五星代表流动党员,红圆圈代表入党积极分子,蓝方框代表非党员中的优秀分子,中心的红党徽则是“松滋市

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北京党支部”。两年前,松滋市委在外出农民工集中的广东省东莞市成立了党支部。

党徽闪亮,这两个追随农民工身影建立的基层党组织,不仅成为流动党员的“家园”,而且正成为农民工的“灯塔”。

搭建党员自我奉献的大舞台

松滋市各基层支部均与外出农民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建立了责任制。与此同时,两个农民工党支部建有12个党小组和20多个“流动党员之家”,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共有1220人。这一纵一横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搭建了党员自我奉献的大舞台。

2003年下半年,刘家场镇胡家台社区女青年杨媛媛自修大学毕业后就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此后至今,在北京打工的她每个月都给家乡寄来两样东西:一是给社区支部的思想汇报,一是给父母双亡的小学生陈杰的100元钱。

刘家场镇党委对她进行跟踪培养,并指派专人与她定期联系,市委组织部也派工作组前往北京对她进行了考察,去年6月,她成为预备党员。今年“北京党支部”一成立,她就成为骨干联络员,经常参加学习,汇报工作,并为其他农民工提供帮助。今年6月,她在北京转为正式党员。

24岁的杨媛媛说:“作为打工者,我们既要谋生学本领,更要在自我奉献中追求进步,只有这样,青春才会有质量、有风采。”她还帮助身边的务工人员学《党章》和党史,在她的带领下,已有3名打工妹与家乡党组织取得联系,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服务群众中展示先进性

党员欧广峰前年在北京创办了一家服装厂,去年上半年停产达一个多月之久,多数员工要求辞职,企业濒临倒闭。现任“北京党支部”书记的赵勇得到消息后,利用自己在北京熟人多的优势帮助欧广峰结交一位俄罗斯经销商,为其接到一批订单,解了燃眉之急。

这件事使欧广峰意识到,即使在外务工经商,也不能失去为群众服务的党员本色。今年6月,得知青年农民孙燕蓉被诊断患了脑癌,欧广峰多次看望,捐助资金,联系医院,使她得到及时救治。

今年3月,农民王武松只身赴京打工,因工作无着盘缠用尽,加上身体虚弱,一病不起,向“北京党支部”求助。入党积极分子覃江涛得悉情况后,迅速赶到其住址,当场垫付资金300元送他就医,照料他病愈后又给他介绍到一家具厂工作。

最近,松滋市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了“建设首都(特区),回报家乡,永葆党员先进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在深圳市开了一家电子加工厂的肖安义在给松滋市委组织部的信中写道:“常使我感到愧疚的是,员工们每天上班10至12小时,的确太辛苦,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争创自己的品牌,提高企业效益和员工待遇,帮他们圆打工淘金之梦。”

“找到党组织就找到了靠山”

在东莞,松滋籍农民工有个普遍感受,就是看到党员就看到了方向,找到党组织就找到了靠山。农民工朱家雄因工伤无名指被切断,但相应的赔偿迟迟没得到解决。“东莞党支部”获悉后,安排党员钱进帮助他依法维权,最终追回医药费和补偿1.2万元。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促进老板与员工之间和谐共处。在一家灯饰厂工作的女党员佘远芳因工作突出深受老板信赖,有一段时间,因劳动负荷大,员工与老板情绪上出现了对立,佘远芳与“东莞党支部”几位党员商议后,提出了三条合理化建议,最终既替员工争回了待遇,又给老板解了围。

“北京党支部”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就为60多名农民工讨薪5万多元,给120多名农民工找到就业岗位。“北京党支部”党建指导员金箭说,以前很多农民工党员有自卑、失落、困惑等心理,觉得自己像断线的风筝在异乡的风中摇摇欲坠,成立党组织后,党员们的生机与活力一下子迸发出来,只要有求助,他们就有行动。(新华社武汉7月3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