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5-08-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形象科学与文化自觉

宗坤明在《江海学刊》2005年第4期撰文认为,形象是和人类的文明相伴生的,故文化是形象的“质素”。中国传统文化是围绕“人”在形象的发生发展中生成的。其间经历了从“图腾形象”到“宗法形象”再到“非神圣形象”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的对立和为消弭这种对立的努力,既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又是文化自我分裂的原因。但文化必然要在形象的发生发展中不断扬弃和升华。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文化的研究可以促使形象科学的确立与完善,而形象学作为对现实的人更具亲和力的历史哲学,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文化的建设,从而使人类的文明史走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反思“热点”现象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现象值得我们反思。郭湛、韩娜娜在《学术界》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热点是相对于不热点或冷点而言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或背景中凸显出来的事物或事件。在社会生活中,热点总是与一定时空范围内的重要事物、重大事件、关键问题等等有关,实际上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公众的利益、兴趣和趋向的集中反映和表现。一个热点的演化往往经历几个阶段:(1)潜热点;(2)准热点;(3)正热点;(4)余热点;(5)不热点。由社会热点引出思想热点、学术热点,使社会问题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促进在实践层面的解决,这是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哲学的热点是社会热点、思想热点、学术热点更集中的反映。从哲学的高度反思“热点”本身,可以使我们的“热点”热得更加自觉,更加有理性。

儒家伦理与今日之公共生活问题

廖申白在《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撰文认为,儒家伦理传统以家庭为基础,注重父子、夫妇、兄弟之家庭人伦关系,把家庭看作人生道德实现与完成的最重要的地方;并简单地把这种伦理设想为可据以推展社会伦理原则的基础,认为一个人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在公共生活中做事就会合乎伦理。而在实际生活中,亲情总是难于超出日常人伦的范围,因而不适宜也不能够把家庭伦理推展到公共生活中。随着中国从农耕社会转变为工商业社会,家庭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已大大地缩小,要解决中国今天公共生活中的问题,就应该在公共生活中发展适宜它的伦理,即尊重身边的陌生人、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态度的发展,这也是一种独立的健康的人格的发展。所以对今后的社会教育至关重要的是,在家庭中发展基于自然亲情的敬与孝的伦理,在公共生活中培育尊重身边的陌生人、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伦理态度,使之逐步成为民族的健康人格的两个方面。

《周易》休闲哲学的三个维度

胡伟希、郭胜坡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撰文,从三个维度讨论《周易》的休闲哲学:从本体论的维度出发的“得休忘闲观”是《周易》休闲哲学的形上之思;着眼于功夫论的“执休用闲观”体现为《周易》休闲哲学的日常生活方式;而生存论的《周易》休闲哲学则破体用,破形上与形下之区别,谓之本然状态的“休闲正命观”。《周易》休闲哲学的这三个维度同时也是中国休闲哲学的普适维度。通过这三个维度来探讨《周易》的休闲哲学,不仅对于把握《周易》哲学之底蕴,而且对于洞悉中国休闲哲学之奥秘与发展脉络都非常重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