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技术能为节约做什么

2005-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主持人 杨谷 我有话说

●无纸办公提了二十年也未能实现

●数字纸兼容了传统纸张的全部特性

●软件是数学与实际结合的好载体

●高温使新浪网电子邮件多次中断

主持人语

今年以来,各地能源、资源频频告急,一些城市拉闸限电,人们切身体会到节约的重要性。信息化在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通过信息化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本刊日前邀请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余斌,北京书生公司董事长王东临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

范新余斌王东临

数字纸与传统纸

主持人:节约应该从我们身边的每件事做起。每天看着打印机里吐出那么多白花花的纸,我感觉很心疼。以前,人们认为,办公室里用上电脑后,实施办公自动化,就可以“无纸办公”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打印纸消耗得反而越来越多。

余斌:纸张的消耗增大,或许是因为以前不用电脑,很多天才能写出一篇文章。现在用上了电脑,一天就可以写出一篇文章。实际上,每篇文章消耗的纸张还是一样的。

王东临:无纸化潮流已经走过20多年,但是纸张的使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纸张的滥用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有人作过测算,三分之一左右的工业废水来自造纸厂。所以我们现在发明了一项数字纸张技术,用来取代传统的纸张。

主持人:有的单位为了节省纸张,一张打印纸两面用。

王东临:一张纸两面用,解决的仅仅是量的问题;而采用数字纸张,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主持人:使用数字纸张,也得消耗电能,比较起来孰优孰劣?

王东临:电脑、通信消耗的电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万本书,一间房子搁不下,但一万本电子书,一个硬盘就能装得下。仓库、运输等等费用都节省了。如果数字纸张的技术普及开来,可以少砍多少树?

主持人:怪不得听说有一次聚会,国家林业局的同志非要向你敬酒,看来数字纸张技术的确为保护森林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为什么“无纸化”概念提出多年,却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广泛普及呢?

王东临:有的人的研究方向走偏了,他们没有考虑到人们对纸张的使用习惯。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习惯用纸张作为信息载体,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的运作也都是基于此建立,这就注定信息化过程中一定是数字形态与纸张形态双轨并行。如果数字形态与纸张形态没有很好结合,“无纸化”就很难行得通。所以我们花费十年时间研究数字纸张技术,使数字纸张可以兼容全部纸张特性,不论看上去还是用起来都跟纸张一样,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也使得一步一步完成信息化改造成为可能。潘石屹到我这里来,看了数字纸张后感慨地说:“用了数字纸张,以后北京可以不堵车了。”我看,快递服务也可以省掉了。

信息化与“最优化”

主持人:看来,信息化对于节约资源和能源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王东临:相比较而言,花在信息化上的通信线路敷设上的资源,远远小于制造产品、移动产品所需要的资源。

主持人:信息化与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如何结合起来?

余斌:比如飞机驾驶的模拟,驾驶员在上天之前先在模拟驾驶仪上试飞,可以节省大量的消耗,还可以避免机毁人亡的事故。在电子政务中同样可以结合起来。国家审计署曾动用2万人审查银行的账目。“金审”工程投入运行后,只花了1%的人力,就发现了38倍的问题。如果现在还是派2万人去查账,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耗。前几年每年都要搞财税大检查,现在不用搞了,在计算机上就可以了。据我所知,“金审”、“金税”中就应用了一些数学方法。

王东临:其实,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整合信息资源方面的作用,本身就是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

主持人:中学时候,就听老师讲,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冠。没想到数学方法还能够用到生产管理和社会智力方面。

余斌:华罗庚先生的“最优化”与节约型社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最优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研究在有限的资源限制和其他的约束下,对工作或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以使成本最低,代价最低。

主持人:这与信息化有什么联系?

余斌:数学方法如何才能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软件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最优化”的思想应该用软件表达出来。现在没有人做这些事。我知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有一位年轻教师在编制“最优化”的软件,但是很难,没有资金支持,一个人孤军奋战,很难与国外的大型数学软件竞争。

主持人:华老在世的时候数学方法能够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什么现在反而不能?

余斌:很多国内企业追求短平快,数学家到了企业不受重视,只好回到“象牙塔”。有的部门领导的观念也存在偏差,他们动不动就问,你的方法国外用过没有?如果没有,那我们为什么要用?可是,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它们的发展模式是高能耗的,我们怎么能向他们学习?

主持人:不少人以为数学就是写一写、算一算,看来这是对数学的误解。

余斌:在节约型社会的社科研究中两方面可以用到数学:一个方面是数值计算,另一个方面是用数学理念思考问题。我们在定量分析中采用的正交实验法,与华老的“最优化”方法类似。

生活温度与生产温度

主持人:前些天,新浪网的电子邮件服务多次中断,据北京网通公司和新浪网介绍,故障原因是机房温度过高,导致新浪网放在机房内的服务器工作不正常。现在有关部门对室内空调的温度要求在26℃以上,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机房温度过高?

范新:空调的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生活舒适性的需求,一类是满足生产工艺性的需求。26℃是针对舒适性需求而言的。机房温度控制属于后者。近年来,通信和互联网迅速普及,大量服务器、通信基站和程控交换机投入应用。这些电子设备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电子元器件是用材质中电流、电压等的变化,模拟出数字的“0”或“1”。当温度过高时,会改变材质的电子特性。因此,这类电子设备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温度变化的范围不能过大。

主持人:类似的情况今年已有好几起,混淆了生活与生产的要求,很不应该。需要恒温恒湿环境的领域还有哪些?

范新:有卷烟、纺织、半导体芯片制造、GMP制药等,这些领域对空调的需求是刚性的,不能随便改变。

主持人:正常的办公环境温度多高为适宜?温度过高对电脑的运行有损害吗?

范新:舒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学习的时候,课本上写着,人体的舒适温度是28℃。现在,大家普遍认可的舒适温度是26℃。我记得一位老师讲过,什么是舒适的温度?当你没有感到不舒适的时候,就是舒适。对于电脑设备,过高的温度会影响其运行,甚至影响其使用寿命。

(选题策划:张碧涌摄影:杨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