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春有座中日友好楼

2005-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坐落在长春市南关区平阳街46号的那座三层楼虽已显得有些破旧,但它上面“中日友好楼”的字样却表明了与周围普通民宅的不同――它记载了一段不容忘怀的历史。在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今天,它又是个别样的纪念。

7月26日,日本朝日新闻社编集委员大久保真纪在本报记者的陪同下走进了这座楼,走

进了居住在这里的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之中。

中国乳汁喂养的日本孩子――超越民族与仇恨的母爱

二单元一楼住着81岁的李淑贤老人,尿毒症把她折磨成只有几十斤重的老太太。在病床上躺了两年后,对过去的回忆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全部内容。

1943年,李淑贤与丈夫徐凤山闯关东来到了日本人统治下的长春。一天,已经怀孕的李淑贤拎了一些鸡蛋到日侨聚居区卖。在一个日本小洋楼的门口,一个日本警察过来一边喊一边冲她的腹部就是一脚。流了产的李淑贤从此不能生育。

但就是这个被日本侵略者深深伤害的女人,却在日军战败时收养了一个日本女孩。

她回忆说,1945年8月的一天,一个拉洋车的要把一个日本小女孩送到她家旁边的育婴堂。那孩子刚会站立,还不能走,穿一身日本小和服,脸色黑黑的,不会说话。这个小女孩就这样来到了李淑贤家,还有了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徐桂兰。

李淑贤将这个日本小姑娘当成自己的亲闺女疼爱着,供她一直读完了高中,给她在工厂找了工作,为她操办了婚事。女儿生了两个孩子后,李淑贤又一手将外孙女带大。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徐桂兰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并于1990年带着丈夫、孩子,全家返回了日本。女儿走后几年,李淑贤的丈夫念叨着女儿的名字离开了人世。

这座楼里的每个中国母亲都有着和李淑贤一样辛酸的屈辱经历,又都有着和李淑贤一样博大的胸怀。

日本遗孤中村清子(中国名陈淑清)回忆说:“日本宣布投降前不久,不知道从哪来了个日本兵,穿着大马靴,带着大洋刀。他来的时候跟大人说的什么,我也不太知道。最后说‘把这些人连大人和孩子全杀了’。那时我8岁、大妹妹7岁。我母亲说你们俩快跑吧。结果我俩跑出来了,我妈妈跟我的小弟弟小妹妹一块被杀了。而我也就有了一个中国家。”

据长春市委宣传部外宣处副主任刘国君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日方约有5000余名孤儿被抛弃在中国土地上。因为长春曾是伪满洲国的首府,被日本定为“新京”特别市,当日本无条件投降匆忙撤退时,抛弃遗孤的事情也就格外地多。省出牙缝里的粮食,费尽心血抚养侵略者的孤儿,在抚养几十年后,又强忍离别之苦,把他们送回国,这只有中国母亲能做到。这就是中国母亲的爱。

日本商人捐建的住宅――感动与感谢

当那些日本遗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一个个地返回时,长春的养父母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一边舔舐伤口,一边过着平凡甚至有些拮据的日子。

这时,一位名叫笠贯尚章的日本老人得知了中国养父母的故事,被他们的情怀深深感动,笠贯尚章回国募捐了8000万日元,长春市政府负责土地、拆迁、煤气等配套工作,1990年9月,落成后的三层小楼被命名为“中日友好楼”。29户住房困难的中国养父母,带着他们的家属搬了进来。尽管只有两室一厅,但在当时算是非常稀罕的了。

更多的感激来自遗孤本身

63岁的盐原初美(杜冬梅)说:“那一年我有病了,我祖母把高粱米磨成面烙成小饼给我吃。当时也不懂事,还要大果子(油条)吃,我母亲没有办法了,就拿着自己的半个戒指,走了整个长春市,可还是没有买到大果子,就用这半个戒指换了个麻花回来。当时我的祖母吃粗粮都拉血,也不舍得吃一口细粮,把这些粮食都省给我。我能活到今天,就是这些中国人把他们的爱都寄托在我的身上,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在父母的培养下,我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医生。但如果在日本,我是不会上大学的。我在日本的两个亲生哥哥都没读上大学,更别说我一个女孩子了。”

烟山昭子,又名孙艳平,现居日本东京。谈起自己的养母,她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对于我来说,给我生命的母亲的面孔早已模糊,养育我的母亲的影像却是那么清晰。烟山昭子只是我梦中的一个记忆,孙艳平才是我生命中的全部。”

小林惠子(中文名王雅君)6个月大就来到了养母姜树云家,她也是这座楼里最后离开的日本孤儿。当1996年夏天姜大娘去世时,小林惠子扑在母亲的灵床前哭喊着:“我现在成了真正的孤儿了!”

从29个到8个――不容忘怀的历史

曾经住着29户中国养父母的大楼,而今只剩下7户8个老人了。每年都有老人离开人世。

李淑贤老人如今被70多岁的妹妹、妹夫照料,盼望外孙女的电话是她漫长生活中惟一的意义。

83岁的张云芳自从儿子走后只盼回来儿子两次。她很无奈。

89岁的关秀兰说:“临走时,女儿没让我知道,怕我心里难过。后来把手续都办完了,就来跟我说了。知道走我也没说什么,我说,唉,我也老了,你也走了。”

盐原初美说:“到日本的事,一开始我没有告诉养父母。大约到了日本半个月左右他们就发觉了。大约两个月的时候,我父亲来信了,写的信一共有五行。意思是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你们走了我实在想念。我们不缺钱,也不缺吃不缺穿,就缺少你们四个人,我们太受不了了。我们全家拿着这封信呜呜地哭。”

中国母亲的胸怀曾经经受了那么多仇恨、那么多屈辱,但她们包容更多的是爱。在这段不容忘怀的历史里,这种胸怀和气度应该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