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言教”与“身教”

2005-08-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桂钿 我有话说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跟传统的“为己之学”是相通的。学指学问,学问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为人师,就是教育别人。行指品行,包括精神境界,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成为世人的榜样,也就影响了别人。前者为言教,后者为身教。

言教,主要是上课,也包括课后的谈话。说话谁都会。言教,是指通过说话的形式

来进行教育,那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说话,说的是家长里短,或者说的是鸡毛蒜皮,虽然也可能有某点合理之处,毕竟对学生教育意义不大。诵读经典,或者拿着最好的教材照本宣科,内容都是好的,也很难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真正的言教,必须有两件工作要做好:首先对于教材内容要熟悉,要理解,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的程度。其次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应当有所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因材施教,解决思想问题,达到教育的目的。上课要把道理讲清楚,使学生增加知识,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传道”。在谈话中,或者在课堂讨论中,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具体问题,解除疑惑,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这就是所谓“解惑”。教师要能够“传道”“解惑”,没有一肚子学问不行,有一肚子学问,不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行,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自然也不能胜任。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没有一桶水,几个杯子就舀不满。为了准备这一桶水,教师要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学问,同时倾听学生的声音,认真思考,接受启发,否则就很难让学生满意。如果只有半桶水,虽然一再摇晃,那也只能应付一时,不是长久之计。学生的智力开发是无底洞,教师只有半桶水,很快就会枯竭,需要不断补充。因此,教师必须追踪学术界最新进展,不断学习,不断研究。

言教很难,身教也不易。做学问很清苦,上级提出急功近利的指标,下面你追我赶,精神压力很大。就是做学问,也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跟风,有的人追逐近期效益,有的人研究如何攻关,拉关系,功夫下在写申请书上,下在与编辑打交道上。如果学会这种本事,可以获得项目,弄到经费,有钱好办事,可以花钱使鬼推磨,交上版面费,就可以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很快就成了学术界名人。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认为,与科研人员近年来的收入增长相比,分配制度的改革远远落后了,这成为科技界学风浮躁甚至弄虚作假的一个重要原因。“靠申请课题可以成为百万富翁”,究竟能创造多少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授不做教授的事,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课题申请上,剩下的少量时间只能拿来做一点表面文章,为交差少数人甚至不惜弄虚作假。”(2004年8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一些科学家因此发了大财,算是大幸。但是,他们本来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争课题,做课题,浪费了他们很多精力与时间。经费买走他们的青春与生命,最终得到的却是不幸。他们的立身,不足为训。有的则为了虚名,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现在也还有一些人埋头研究学问,写出一些文章,获得一些优秀成果,但拿不到多少钱,在学术界影响也不大。所谓“傻博士,穷教授”就是指这些人。他们的扎实研究,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了切实可贵的贡献。现在缺乏支持扎实研究的机制,只有激励急功近利的评价体系。

成才的条件有三:天才、汗水、机遇。我以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都是有天才的。现在社会已经为天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机遇也具备了。当今最需要的是汗水,我以为汗水主要表现在诚实和刻苦上。最重要的告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刻苦,收获就少一些。通过弄虚作假,少劳多得,那些多余的部分必定都是虚假的。虚假的学问,无法教育学生;虚假的为人,也不足成为世人的模范。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选择人生道路要审慎。如何才能做到问心无愧,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做人做学问都要经常反省的问题。立身处世,能够做到问心无愧,才能进行身教,“行为世范”。这里不拘于成就大小。“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成为这五种人,就是达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要求的育人标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