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节约型社会

2005-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文整理 王海磬 人物素描 和平 我有话说


 杜宜瑾 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


 叶文虎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中心主任


 牛文元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战略组组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李宏远 南开大学环境与评价所所长
 

编者按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致公党中央《中国发展》杂志特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此建言献策。

从国家层面上认识节约型社会

牛文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逐年增加,这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人类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自然供给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是永恒的矛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现行的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啻是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从国家层面上理解和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应包括五个方面:1.土地资源的节约中国要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13亿人口,必须重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2.能源的节约从家庭到工业生产,都要重视能源的节约,更要重视能源效率的提高。3.水资源的节约目前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400多个城市属于缺水城市,其中12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4.材料工业的节约钢铁、水泥、铝、铜、化纤等是我国需要大量消耗的材料,仅以钢材为例,我国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用钢材55公斤,而国外仅用不到40公斤。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用小材料办大事情。5.生态环境容量的节约生态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容量内实现更大的发展。

通过从上到下的整体设计,实现节约型社会的建设。1.社会组织的作用这些组织包括机关、学校乃至家庭,各种社会组织都自觉地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降低资源能源消费。2.制度建设将个人自发的节约行为,上升到规范的行为准则。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一个号召、一项措施可以实现的,而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来实现。3.企业组织的作用将大大小小、分门别类的分散的企业行为,转化为高效、产业集群式行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塑造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叶文虎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的这种教育,在今天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今天的现实不但背离了古训,而且曲解了“消费拉动生产”的真实内涵,把挥霍浪费视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达的体现。

过去我们讲的节约多是对产品的,而对自然资源的节约重视不够。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要提倡生活习惯上的节约,更要倡导改变生产习惯。国外生产1吨钢材耗水3.5吨,而我国有的钢厂,生产1吨钢材耗水47吨。这种生产习惯为什么改变不了?一是技术上达不到,二是没有经济压力。

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面临资源预警。各项经济活动应当有一个资源门槛,对资源消耗应当进行核算。理性面对资源环境对我们的警示,从生活上的节约扩展到生产领域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很重要的方面。我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第一,要关注自然资源(这包括能源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看产值、看利润。这包括我们科学技术开发方向的转变,经济活动的运行和管理规则的转变,甚至包括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转变。

第二,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中总会出现大量“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能否通过处理再次成为加工的原材料至关重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建立新的资源观,将废弃物再资源化活动作为一种新的产业门类来培育、扶植,要把“废弃物”作为资源库,与“水”“土地”“森林”“矿山”等同样看待。

第三,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和生活系统的运行中,总还会有一部分废弃物最终要排入自然环境。这些物质与自然环境是否亲和,会不会对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带来危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废弃物的无害化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同样,这也需技术的支持,需要运行规则的支持,否则它也不会成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多只能成为政府财政的包袱。

推行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杜宜瑾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行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我国应总结试行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经验,加大试点推广范围,尽快建立起核算体系框架,争取早日全面实施绿色GDP核算,揭示环境资源的经济意义,增强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市场动力。建议在“十一五”规划中,将资源增量,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增量纳入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提高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

尽早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和推广工作,促进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节约型社会中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国家要逐步制定规划,试点示范,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与管理理念。通过建立资源价值计量并计入成本制、排污计量收费制、产品负责乃至最终处理责任制三大经济政策,并通过三大经济政策间的互动效应,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制度架构。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循环经济,法律要先行,应逐步构建起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保障体系。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生态保护立法,为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法律依据。

要鼓励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静脉产业”,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和加工利用体系,打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产业基础。建议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废物回收体系,为资源回收利用与环保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尤其要为民营资本进入环保产业开绿灯。

城市建设应在适度发展中实现节约

李宏远目前,有的城市不惜代价兴建城市广场、景观大道,甚至挖河、堆山,重塑城市形象。这种追求“个人政绩”与“形象工程”的开发建设助长了城市建设的“豪华风”与“奢侈风”,而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政府做起,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过高抬升城市建设门槛。我国东西南北自然资源差异很大,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搞好城市建设,不能不切实际地人为“拔高标准”,造成资源浪费。

做好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业废弃地是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弃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国内外一些城市成功地将它们改造成绿地公园,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

推广城市特殊空间绿化。城市建筑物的立面和屋顶,城市交通公路的防噪墙面、城市轨道交通的路基、城市中的栅栏、隔墙、围墙、坡道等等所有城市建筑中垂直的、水平的和斜向的空间都可以理解为城市特殊空间。德国和日本非常重视屋顶绿化,目前德国已有1亿平方米的建筑物屋顶完成绿化。在日本,屋顶绿化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制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