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赖斯为美国外交带来新变化

2005-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吴建友 我有话说

赖斯与布什

担任美国国务卿仅半年,赖斯的足迹已遍及全球5大洲多个国家的土地。她最近几个月乘坐“空军二号”专机,为巴以和谈、朝核和伊朗核问题以及大西洋两岸关系频频穿梭于亚、欧、非和中东各国之间。人们从她频繁的外交出访中看到一个行事风格与其前任迥异、一个可与当年基辛格相类比的强势美国国务卿。

掌握美外交政策主导权

《华盛顿邮报》日前披露的一桩轶事颇有趣味性:在正式担任国务卿三周之后,赖斯在美国国务院接待来访的日本访卫厅长官,陪同前来的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上来就要先讲话,但赖斯却轻轻地制止了他。赖斯此举传达的信息非常清楚:这儿是国务院,我先来。

美国有评论认为,赖斯担任国务卿虽然仅有6个月,但却成功制止了五角大楼对外交的过多干预,将美外交政策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与其前任鲍威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赖斯虽然也听取白宫相关部门对美外交政策的意见,但这些政策的基本框架却是她自己预先设计的。

为了使美国务院体制结构更适合目前的国际形势,更好地面对21世纪美在国际事务中的新挑战,赖斯力主对美国务院机制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7月29日,赖斯正式宣布,组建国际安全和防扩散局,以应对未来美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问题上可能遇到的新挑战。

赖斯的强势外交

赖斯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时的主要职责是在国务院和国防部等部门之间进行外交政策协调,她成功地扮演了一个较为被动的“中间人”角色。不论是拉姆斯菲尔德还是时任国务卿的鲍威尔,论资历都比她老得多,因此在不少人眼里,当时的赖斯是一个弱势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担任了国务卿之后的赖斯努力树立的则是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强势、干练的新形象。

在过去几个月里,赖斯在外交上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使外界多少有些吃惊。埃及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之一,但出于对埃及政府逮捕改革派政客的不满,赖斯取消了原定对开罗的访问,并中止了拟对埃及提供的2亿美元援助。当作为近邻和盟友的加拿大表示不愿参加美国主导的导弹防御系统时,赖斯果断地取消了原定的访问计划。在对盟国沙特阿拉伯进行访问时,她公开呼吁给沙特妇女以政治权利。

不乏灵活性

赖斯虽在外交活动中不时表现出强势的一面,但在许多重大的外交课题上也不失时机地显示出灵活性。赖斯今年2月以国务卿身份对欧洲进行首次访问时发现,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对美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感到不满,认为伊朗核问题没有取得进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美的僵化态度。赖斯随后向布什总统提出建议,只要欧洲盟国支持在接触政策失败时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美就同意伊朗最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并允许伊朗从美国购买民航飞机所需的零部件。这一建议得到布什总统的支持和认可。

赖斯在苏丹达尔富尔难民问题上也展现出相当的灵活性。联合国多数成员国一段时间以来希望就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发生的暴力问题通过一项要求国际刑事法庭参与调查的决议案,但遭到布什政府内强硬派的反对。原来这些强硬派不喜欢国际刑事法庭,也反对它介入苏丹的难民事务。担任国务卿后的赖斯认为,美国一方面指责发生在苏丹的种族屠杀,但又阻止对这些行为进行国际调查的做法实在没有意义。但她又不愿得罪政府内的强硬派,于是她建议有关各国在苏丹问题上起草一份允许美弃权的联合国决议草案。这样既可使国际刑事法庭就苏丹难民问题展开调查,又避免了美政府强硬派的尴尬。赖斯随后连续几天给其他国家的外长们打电话,最终如愿。

赖斯认为,外交是一门艺术。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说,外交的力量有时候不是仅仅说“不”,而是寻找保护自己利益和原则的办法,找出帮助另外一个国家的办法。一些批评我们的人认为,我们无法寻找到这样一种外交政策,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只能对事情说对还是错,两者之间不存在回旋余地。有分析人士认为,伯恩斯所说的处于对错之间的这种回旋余地可能就是灵活性。

深得布什总统信任

此间有分析认为,赖斯在担任国务卿的半年间正在努力给布什政府的某些外交战略重新定义,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结束了首届布什政府内部在外交政策上存在的诸多分歧。在布什政府的第一个4年中,以鲍威尔为首的“现实主义派”寻求与国际社会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实用的通融政策,而以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新保守派”却希望重新塑造世界,这两种政策思路经常发生碰撞。而赖斯所寻求的是将不同的政策思路融合在一起,而非对立。

《华盛顿邮报》指出,赖斯是在过去几十年间继基辛格之后又一位为数不多的先后担任过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这两个重要职务的人。她在美决策层特别是在外交事务上的地位和作用因与布什家族多年来的亲密关系而进一步增强。正如一位美国外交界人士所指出的,目前的美外交政策都是由国务院负责实施和协调的,布什总统对赖斯绝对信任。在布什眼里,赖斯是一个顾问,一个朋友,也是布什家族的一名成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