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贫困县的崛起

2005-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山西省沁源县在4年时间里,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了1000元,财政收入从30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3.3亿元,连续4年成为全国县域经济提速最快的百强县,经济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很多人听说以后不以为然,有的说这肯定是当官的在说大话,搞“政绩工程”,有的说沁源完全依靠挖煤“发家”,看他们把煤挖光了以后怎么
办:事情到底是怎样的?

记者一行来到了山西省沁源县。

沁源地处山西省中南部,是全国重点产煤基地县之一,目前煤炭探明储量128亿吨,可采量90亿吨。同时沁源又是山西省重点林业县,森林面积2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虽然沁源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6亩,但是多年来当地农民都是以农业为主,过着紧衣缩食的生活,沁源也一直是国家贫困县,靠国家救济过日子。

2001年初,沁源来了一个新的县委书记,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给这个偏僻的山区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一个好的县委班子

我们在沁源县采访了10天,14个乡镇我们跑了12个,30个大型企业中我们跑了一半以上。无论走到哪里,老百姓都会跟我们谈起他们的县委书记王玉圣和县委班子,他们说了几个好。

一好,实事求是、取信于民。王玉圣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在山西长治市任过局长,在长治郊区做过副区长。

在王玉圣来沁源之前,沁源人也曾修过路,县里先拨款后修路,往往是路修了一半,钱就没了。王玉圣考察了实际情况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先修路,再补钱”的策略,即工程队先垫钱修路,路修完以后,再按照每公里3万元进行补贴。当时,很多人怀疑说,路修好了,县里不给钱咋办?王玉圣拍着胸脯说:“只要是县委答应的,就肯定能做到。”于是,在“村村通”工程中,老百姓经常看到这样“一手验质、一手交钱”的场景:王玉圣他们几个县委领导在修好的路面上,每量一公里合格的路,就当场给3万元。这样,沁源县在没漏掉一分钱的前提下,一年筑路600多公里,相当于该县建国以来所修水泥路总和的2倍多,率先在长治市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

二好,是有胆有识、敢挑担子。在记者走访的12个乡镇中,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是县委领导们的胆识,夸他们在一夜之间就把“炸药包都炸不掉的黑矿”给端了。

沁源煤多,却始终是国家贫困县,端着金碗要饭吃。王玉圣上任后,一个月内走访了27个煤炭企业,暗访了30多处私营矿点,发现沁源存在严重的“遍地是黄金、遍地是漏斗”的煤炭管理问题。2001年3月8日,在掌握了确凿证据后,县里出动公安干警180多名,一举捣毁黑矿点229个,抓获黑矿主57人,批捕了14个顽固不化分子。这次行动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他们把矛头直指王玉圣,有的用石头砸他的家,有的到处散布谣言,有的无中生有告黑状,恐吓、诽谤等向他劈头盖脸地袭来,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三好,是心底无私、坦坦荡荡。沁源县的11个常委中,只有3个是沁源本地人,其余8个都来自其他区县。他们常年累月以办公室为家。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他们的办公室都是小套间,外面办公,里面是连洗手间都没有的小卧室,上个厕所都得跑到外面。县长张圣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山西大学的高材生,在到沁源工作的2年多时间里,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谈起回家,大家都深感:置身于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氛围,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再离开沁源。2001年,为了搞活煤炭企业,沁源县委经过反复讨论,大胆实施“小卖、中股、大集团”的企业改制方式。在实行过程中,县委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在改制沁新集团时,有人谣传王玉圣他们打着沁新改制的旗号,卖了国家和集体的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县委成员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辩解。如今,沁新集团的税金已由改制前的300万变成了2个亿。沁源县委班子用不争的事实让谣言不攻自破。

目前全县已有3万多劳力在企业务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务工农民年均收入超过1.8万元,产生了“安置一个农民工、打造一个小康户”的巨大效应。

一套全新的发展思路

一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县,既不要上级资助,也不要国家扶持,完全靠白手起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县委书记王玉圣经过充分调研,集中大家的智慧,带领全县走出了一条“从农业中‘长’出煤炭,从煤炭中‘长’出绿色”的新路子。煤炭是沁源的主业。但是在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县委领导看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此消彼长的关系,他们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费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模式。2001年,县里彻底端掉了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229座非法矿井,炸掉了污染严重、消耗高、成本高的56个不符合产业发展和环保要求的小焦厂。针对管理松散、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的煤焦企业,他们又果断地进行关小上大、选优扶强,从整治煤炭运销的黑市开刀,实施了“统一计划、统一价格、统一合同、统一发票、统一结算”的“五统一”全面经销管理机制,规范了煤炭市场和经济秩序,消除了安全隐患,全县连续3年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连续4年没有森林火灾。

目前沁源县已经形成了“煤―洗精煤―焦化―余热发电―棕刚玉冶炼”、“煤―洗精煤―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建材”、“原煤―井下水洗煤―污水处理―循环水”三条循环产业链。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循环经济已使全县工业用水节约率达16.4%,从废弃物中拾回煤炭百万吨,利用废弃物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

沁源县有煤却不完全依靠煤,而是发展多元化产业。眼下沁源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由2000年的56%提高到60%以上。县委领导瞄准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煤炭积累的资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得“绿色”随着“黑色”水涨船高。沁源最大的煤炭企业沁新集团加盟牧工商裕源红烧牛肉公司后,裕源公司发展成为年屠宰3万头牛、加工6250吨红烧牛肉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这一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县8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发展壮大养牛业,使“草―牛―粪―菌―沼―肥”生态种养业初具规模。青龙山庄野生资源公司一次性买断18条山沟,在这些山沟中开发出28万亩绿色基地,发展红枣、小米、山木耳、笨鸡、笨驴等“新、奇、稀、优”绿色产品。

还有年种植量达13000亩的万寿菊、年产值达900万元的食用菌、销售收入达1800万元的脱毒马铃薯……这些项目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们调整产业结构的信心。

发展绿色产业,带来的不仅是农民增收,还使沁源形成了又一条资源循环利用链:加工园区向养殖园提供有机饲料用于开发养殖业,种植园向养殖园提供绿色饲料,养殖园将粪料提供给种植园作为肥料,通过养殖业带动沼气建设。这种“加、种、养”相结合的立体式发展使得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

在畜牧业的发展上,沁源县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即公司和农户签订育肥合同,合同明确规定育肥牛羊的标准和收购最低保护价,当市场高于保护价时,以市场价收购,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收购,县畜牧服务中心及其下属基层站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这个模式使得畜牧业由松散走向集中,养殖的农户都成了公司员工,企业和农户互利互惠,应合了市场规律,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种对未来的理性思考

沁源县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整个农村结构全方位的变化。县委书记王玉圣深切地感受到应该对未来有一个理性思考,这个理性思考包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道路;企业改制后如何做精做优;在强县的同时如何富民;在基本实现小康后如何初步实现现代化;如何建设和谐沁源等等。具体说,就是抓人的精神的再振奋、思想的再解放、观念的再更新、素质的再提高。

根据这样的思考,早在4年前,沁源县就实行了“六色战略”,即弘扬本色,就是发扬老区人民艰苦创业的光荣革命传统;打好底色,就是改善基本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黑色,就是要把以煤为主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发展绿色,就是要开发沁源丰富的绿色资源,开发绿色系列产品,拓展自然生态旅游业;创造特色,就是培养壮大独具的产品和产业;改变羞色,就是要彻底改变抱着金碗要饭吃的面貌。

同时,沁源又因地制宜,实施了“山经济、沟经济、林经济、坡经济、草经济、水经济、牧经济”,以扩张绿色为目标,促进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生产方式向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使县域“绿色”与“黑色”对财政的贡献率各占半壁江山。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沁源县拍卖荒山、承包荒沟、变荒为宝。我们在青龙山庄野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看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已在这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块山坡被铁丝网围起来养了300只鹿,仅鹿茸收入每年就达到60万元;另一块山坡被圈起来养了牛和驴,每年可盈利250万元;在自然水沟里,我们还看到了被承包户合理规划后养殖的一群群鸭子;在一面面山坡上,我们看到即将挂果的枣树、梨树、桃树;在又一个荒山野岭上,我们见到野生中药材采集和人工中药材栽培基地,据说,沁源县这样的基地已达1万多亩,每年采集中药材15万公斤,产值达到850万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增加了180元。

沁源县现在有了一长串头衔:“全国区域经济提速最快的百强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天保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沁源还在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