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揭示技术创新的规律

2005-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薛福康 我有话说
虽然“技术创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只是到了近年,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才把它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课题。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探寻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就是一本介绍这个领域
重要研究成果的书。该书作者罗森伯格教授是技术历史领域的权威学者,他曾担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主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理事会成员,联合国新技术研究所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

罗森伯格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技术创新领域,他在本书中梳理了从亚当斯密、巴比特到熊彼特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规律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并总结了经济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历史。本书还分析了大量技术创新实例,揭示了技术开发活动的独特过程。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工业开发和基础科研之间的区别与互动;比较了美国和日本的差异;解释技术、经济和历史相互的影响。我对罗森伯格在本书中着重阐述的下列几个主要观点印象格外深刻:

第一,在技术创新的初始阶段,没有人能准确预计其结果。这意味着率先以“技术上可行”的方式进入市场的创新项目未必有很大的优势,只有第一个以“经济上可行”的方式进入市场的创新项目才可能抓住创新带来的投资回报机遇。只要比较一下日本和美国的情况就可看得很清楚:当初美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位居世界第一,但仍是“后进国家”的日本凭借“模仿”和“改进”先进技术的能力强而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国造成空前的挑战。

第二,多少年来,人们想当然认为“科学决定技术,技术影响经济发展”的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在实践中,往往是因为经济需求,因为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导致相关科学的发展。例如是十九世纪末化学的发展导致了二十世纪早期化学工程这门新学科的创立;二十世纪初飞行的实现导致了航空工程学这一新学科的诞生。到目前为止,飞机设计仍很少由系统的科学知识指引,而更依赖于试验和对新产品原型的测试。因此,作者很重视企业办的研究开发实验室的作用,因为它们“有力地加强了经济活动世界与科学世界之间的反馈回路”。作者的这一见解对政府部门重新审视科研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人们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它们的最终实际用途之间存在着巨大偏差。例如,当初西方联合公司因看不到电话的发展前景,而不愿花十万美元购买贝尔的电话专利;而贝尔实验室的专利律师由于光波在开发阶段对通讯没有用处,一度还不愿为激光的发明申请专利。又比如,仅有激光技术或仅有光纤都不会改变电话传播方式,但两者一结合就对电话技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一系列相关的辅助发明和技术改进使激光技术应用到了高难度外科手术、化学研究、声音的高质量复制和计算机打印等。可见,一个国家要促进技术创新,就必须促进各科技领域的协调发展,壮大自己的综合科技实力。

当前,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们更深切地感到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和重要。罗森伯格在本书中揭示的技术创新规律对于我们更有效地把“第一生产力”搞上去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