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砍树了之后

2005-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北鹰 我有话说
我国从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现在,在东北、西南等林区,曾经被啃光了的座座秃山逐渐恢复郁郁葱葱,生态环境效益极其显著。

森林资源不断增长

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两次特大洪灾,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正是那年大水,让人们尝到了生态破坏的恶果。

洪水退去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经过两年试点,2000年10月国家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此后,长江、黄河流域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工程区森林资源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也换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第六次与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比较表明,仅东北国有林区四大家森工企业森林覆盖率就提高了5.58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增加了1691万亩。

伴随森林资源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也进入恢复期。《2003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量为多年平均流失量的一半左右,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9%。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量低于多年平均流失量的30%。一些地方过去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开始出现水流,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伐木人在转型中求发展

不让砍木头了,但林区人总要吃饭。天保工程实施初期,许多林场职工感到茫然:拿了一辈子斧头,以后的出路在哪里?天保工程的又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安置数十万林区职工,引导和扶持靠伐木为生的林区“木头经济”转型。经过几年的摸索,许多地方在“林”字上下工夫,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的道路,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后续产业兴起,森林旅游业成为新型朝阳产业,林业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

据国家林业局对23个森工企业的统计,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由1997年的9.3:82.2:8.5调整到2003年的34.1:45.8:20.1。过去单一的“木头经济”已变为“三足鼎立”的新经济。

工程区木材停伐减产带来的就业减少,正在被造林护林所增加的就业抵消。从1997年到2004年,44个天保工程样本县从事木材采运及加工人数从8972人下降到2812人,下降了68.66%;但通过人工造林、森林管护等又增加了就业机会。如,44个样本县参加森林管护的人数由工程开始实施的649人增加到2004年的10015人,增加了14倍。

生态好转的根本出路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利国利民、促进林区社会和谐发展的英明之举。天保工程实施七年来,森林资源得以有效保护,林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林区各项事业得以长足进展,呈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景象。

周生贤认为,目前林区多年积累下来的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最突出的问题是依赖森林资源生存的状况尚未根本摆脱。虽然近几年林区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但替代产业发展总体上仍然滞后,形不成支撑林区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产业。许多林区资源尚未得到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仍处于卖原料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缓慢。同时,沉重的社会负担也阻碍了林区发展,企业既要负担政府性管理开支,也要负担社会公益事业性建设,还要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负担越背越重。

针对这些难题,天保工程今后将进行三大调整:一是把对森林的单纯保护调整转变到加强森林保育、实现森林的科学经营上来;二是把主要依靠工程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调整转变到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来;三是把工程建设从主要依靠国家投资驱动调整转变到主要依靠机制创新、实现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上来。

可以预料,随着天保工程今后不断强化“造血机制”,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目标有望早日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