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军事文学有奇才

2005-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梁若冰 我有话说

   

李存葆朱向前徐贵祥柳建伟

中国文坛令人瞩目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刚刚评完,领奖台上一身戎装的部队获奖作家、评论家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李存葆、朱向前、徐贵祥、柳建伟。

李存葆:军事文学永远不会得软骨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存葆的散文集《大河遗梦》此次荣获“鲁奖”优秀散文奖。这位有着41年军龄的作家,对部队有着极深的感情。评论家王干称“他散文骨子里的那种壮美是当代文学的稀有金属”。李存葆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对记者说,军事化生活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对男人来说尤为重要。军事文学永远不会得软骨症。回首李存葆的文学生涯,人们发现他始终像一个冲锋的战士,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建树:1982年他因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发表而成为文坛的一匹黑马,发行量突破千万册;他在36岁到49岁的13年里,一举拿下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两次)、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两次)、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6年,李存葆调任军艺当了少将副院长,开始研究和创作厚重题材的散文,在创作了《祖槐》等系列文化散文后,代表他十年探索的散文集《大河遗梦》最终摘取了本届“鲁奖”散文大奖。

朱向前:从关注他人到受他人关注

《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获得本届“鲁奖”优秀文学批评奖可以说不是偶然的。朱向前有35年军龄,作为第一个荣获全国大奖的部队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关注所有优秀和有潜力的部队作家,如徐贵祥、柳建伟、李鸣生、阎连科、陈怀国、石钟山、王久辛等等,朱向前是他们的第一读者,并为他们作第一篇评论,或为他们的第一本书作序。朱向前和李存葆都是1984年军艺文学系的首批学员。李存葆出名时,报刊、电视和出版社穷追不舍,朱向前由此看到了文学对于社会的影响,也由此开始更加关注文学理论。毕业后朱向前留校任教,从教师、系主任直至军艺副院长。朱向前是个谦虚的人,他自己也是文坛的一员骁将了,但记者采访他时,他说的却总是其他作家的作品。从关注他人到受他人关注,儒雅的朱向前好像还有点不习惯。他说,获奖是大家对我过去几十年努力作文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整个军旅文学的一种关注,我还要继续为军旅文学的发展繁荣鸣锣开道、擂鼓助威!

徐贵祥:军事文学的正面强攻手

徐贵祥,被文坛誉为“正面强攻军事文学”的实力派中青年作家,已有27年军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的《弹道无痕》和《决战》等作品,“在军旅文坛上独树一帜而又异常醒目,一扫近年萎靡之风而独显其磅礴大气”(评论家语),如今更是成为军旅文学创作队伍的领军人物。此次他因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而荣获“茅奖”,小说曲折地演绎了主人公从一介草莽到高级将领的性格史和心灵史,丰富了当代战争文学的人物画廊。该作在获“茅奖”之前,已经获得了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全军文艺奖。徐贵祥对记者说,他要为认同并支持他的读者写作,并将以更加纯洁的情感来创作。

柳建伟:文质彬彬的青年才俊

柳建伟,这位6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相比以上三位,从外形上看不是那么高大威猛,显得文质彬彬,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工程系83届毕业生、军艺文学系第四届学生。他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算得上是个幸运儿,友人戏称他为“获奖专业户”。长篇小说《突出重围》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入选中宣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等六部委选定的“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50个重点文艺项目”;长篇小说《北方城郭》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入选1997年度“全国十佳长篇小说奖”;长篇纪实文学《红太阳白太阳》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首届“冯牧文学奖”;电影《惊涛骇浪》获金鸡奖、华表奖、首届解放军文艺大奖;电视连续剧《突出重围》获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届“飞天奖”一等奖、第十八届“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奖、首届解放军文艺大奖等。这次又以长篇小说《英雄时代》摘取“茅奖”桂冠。评论家认为,柳建伟直面现实的态度、洞察生活的敏锐性和对社会矛盾的捕捉、思考及概括能力,令人赞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