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拓农村扶贫思路

2005-08-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文整理:任生心 人物素描:和平 我有话说

编者按: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让农村贫困群体尽快脱贫?如何使新时期农村扶贫工作更加扎实有效?这是一个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课题。各民主党派历来关心和重视扶贫工作,经常深入贫困农村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我

们发表几位专家的意见,以求开拓扶贫新思路,寻找扶贫新途径,对扶贫工作有所促进。

实施多种形式扶贫战略

 

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

罗豪才:近日,我们致公党中央到安徽等贫困地区调研后,针对扶贫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建议实施多种形式的扶贫战略。

建议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工程。安徽省选派了近万名干部到乡村挂职,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局面。

帮助建立农业合作化专业组织。农业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对扶贫将产生很好的效益。

要培育龙头企业。让有效益、有信誉的民营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群众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推广扶贫开发的社区基金模式。让贫困农民自主管理扶贫资金,改变传统的“输血型”救济式扶贫的做法,实现扶贫开发“项目到户、资金到户、效益到户、帮扶措施到户”的目标。

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把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业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对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的帮扶,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农民靠农业生产收入为主体的增收方式。

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利用劳动技校等教育载体,本着“干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层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输出服务体系,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

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建设。在保证扶贫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下,整体推进和个别救助相结合。围绕“稳定脱贫”的思路,从战略规划上解决“脱贫与返贫交织发生”的问题。

生态种养节能创收

 

方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室主任、九三学社成员

方炎:贫困地区往往也是生态脆弱区。在西北干旱地区,农民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是砍柴烧火。这就陷入了“缺柴草则滥砍滥伐破坏植被,植被破坏导致荒漠化和干旱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更加剧了贫困。

我国目前有59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近3000万。贫困地区大多是山区和草原牧区。我认为,合理利用能源是扶贫开发的有效手段。专家组2005年在四川省调查时发现,低收入农户家庭的总能耗,并不比高收入的家庭低。比如贫困地区的农民大多使用煮猪食的饲养方式,煮猪食的能耗比农户家庭炊事用能还高。

2002年以前,贵州省农村每年烧柴450万立方米,占全省林木砍伐总量50%以上,这种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大量的生物质被作为燃料在低效率的炉灶中烧掉,形成了“能源短缺-过量樵采-生态破坏-能源更加短缺”的恶性循环。

想根治这一现状,就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政策上,“退了坡耕地,就能得到国家的钱和粮”,“植树种草、治理小流域,山地就可以长期承包”。在技术上,将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庭院生态农业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如西北地区以太阳能为动力,以土地为基础的“四位一体”温室生态模式,节约柴草折1吨标煤,保护3.5亩林木。

生态种养、节能创收。据调查,西南地区每建一处“猪沼果(菜、菌、药、花)”模式,就减少水土流失3.2吨。即以沼气为纽带,把猪禽养殖和林果、粮食、蔬菜、食用菌种植连接起来,畜禽粪便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点灯、做饭,沼液浸稻种、喷洒果树以增强抗逆性,沼渣肥田或种菜、种菇。广西自治区1990年以来大力发展户用沼气池建设,已建成的102万座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提供优质燃料4亿立方米。

在保护生态环境上,西北风沙区农牧交错带家庭生物经济圈模式很有特色:在沙地中,以散布在沙坨与沙沼之间的低湿草地或沙质平地为核心,围出50―100亩的土地,农牧户建房安家,庭院中修建畜棚暖圈,棚圈内还可建沼气池。以庭院为中心点,院外甸子地上开垦出10―20亩农田,沼渣、沼液供院内菜园和院外农田作有机肥,以改良沙质土壤。这就可以使中心农田不受风沙、牲畜践踏和干旱的危害,能解决一个家庭的吃饭问题。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袁建民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参政议政部处长、农工民主党党员

袁建民:如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状况,缩小城乡差距?我们认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一条切实的扶贫捷径。从国外经验看,许多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中期,相继采取反哺农业、反哺农民的政策。从国内看,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过于缓慢,城乡裂痕越来越大,农村社会已明显“赶不上趟”。我们必须把农村和城市视为一体,将国家税收形成的国民收入,在二次分配中向“三农”和“农村贫困群体”倾斜,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我国应在农村贫困群体的支持结构及补贴目标上作较大改革:

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培训。对农民的就业培训,从政策上,要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把满足市场需求和尊重农民意愿作为出发点。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加强对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体系,城市“打工经济”已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出路。

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励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注重对农业保险业务亏损的补贴,强化农业保险防灾补损职能,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全面开展。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对“扶贫”的金融支持。当前,农户贷款难,贫困农户贷款更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能否真正服务于“三农”,大幅提高农户贷款覆盖面。

逐渐改变财政对农业的补贴长期存在的补贴政策目标短期性、补贴方式模糊性、补贴对象和补贴数额的随意性,补贴效果难以集中体现的现象。

农信社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尽快扭转各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功能弱化的趋势,培养民间金融机构,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如能逐步做好上述工作,将会有效地缩短城乡差距。

文盲要扫除资金要到位

 

张学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学栋:近日,我们考察团到黔西南进行“扶贫”专题调研后认为,要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就要落实给贫困农民扫盲和扶贫资金到位两个焦点。农村贫困家庭成员素质较低,导致农民致贫。尤其在教育方面,贫困县成年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

据前年统计,9年义务教育为90%13-15岁的儿童在校率只有73.7%,今后贫困户十分之一以上的孩子可能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

调查还发现,妇女贫困程度更为严重。从经济状况看,全国贫困县中,女性贫困发生率比男性高0.4个百分点;低收入发生率比男性高0.6个百分点。从教育卫生状况看,贫困县妇女文盲率为20%,没有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比例远高于男性。7-15岁女童的在校率低于男童1.3个百分点。

农民想从根本上脱贫,不仅要注重扫盲工作,使农民依靠知识脱贫,国家还要在各省区市,认定一批扶贫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扶贫,预计这些企业可覆盖几百万贫困农户。

在资金扶持方面,各级扶贫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针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信贷准入标准,在安排贴息贷款、基地建设和为企业培训贫困劳动力方面予以支持。

建立资金使用跟踪体系。所有扶贫项目的实施单位都要指定专人定期通报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做到扶贫资金的去向有专人报告、专人跟踪、及时掌握。要建立扶贫资金流向责任人制度,确保每笔资金划拨、转移和使用安全、高效运行。将资金安排、到位情况和使用信息上网公布,随时搞清每笔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效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