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空前之迹》的研索与新见

2005-08-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文骥 我有话说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近80年,是中国妇女思想最为活跃,妇女文学演变最为激烈的时期,深入其中,研索此间“空前”和“发展”的史迹,不仅角度新颖,而且有独特的学术意义。这就是《空前之迹》(作者王绯,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著述,与众不同的学术价值。

《空前

之迹》突破断代史研究的思路,采用文学史与思想文化史相融合的研究方法,着重思想文化与文学间历史传统的内在链接。该书所呈示的妇女思想演变史,就好像一道挂在前台的可旋转幕布,随着帷幕徐徐拉开,一方面顺理成章地转换为妇女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布置出以妇女为创作主体的历史书写平台。因而,在关于妇女解放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思想发展史与文学进化史的研索顺理成章地融为一体,共同嵌入一条环环相扣的“历史发展链”。例如,在太平天国革命这一链扣上,强制性立法实践所昭示的妇女从法律上的死亡到复活的全部可能性与可行性,不仅和维新革命、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如链相扣,甚至直接和一个世纪后中国共产党在土改政策上实行的男女平等方针接轨,这一原创性思想经验的研索,无疑追寻到了妇女解放思想历史链条的一种发端;另一方面,这次农民革命所暴露出来的作者称之为“跨时代跨阶级的性别特权”,不仅探测到妇女解放时至今日仍不断遭遇难题和困境的发源,还在该时妇女所充当的男性文人红颜知己的文学身分,以及父亲、丈夫、家族、地域的文化花边角色的识别中,更完全更深入地确认了性别文化亘古不变的根性。同样,在五四时期的链扣上可以看到,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强烈感召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现代女性解放思想及革命运动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阶级的指向,男女二元对立或对抗的意识明显趋于淡化,两性同盟成为时代主色调,特别是在升腾着“血的蒸气”的婚姻与家庭革命中,五四女儿所要实现的已不只是恋爱与结婚自由,还有离婚、再婚乃至独身主义的自由,与此同时,思想界对社会职业“性别之界”的颠覆,以及五四精神之女发出的教育平等和大学开女禁的呼声,把中国现代妇女解放思想及运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早期现代女作家以纯而真的文学创境,设置了女性现代白话书写的起点,紧接着便开始她们与时代相呼应的文学意义之旅的跋涉,或者为人类之爱谱撰圣歌,或者沉潜于悲海泼愁挥墨,或者在爱情的血路上盘桓呐喊,或者以纯粹与哲思的钥匙打开新诗国的大门,无论哪一种,都接续并发展了维新革命时期妇女与社会/政治牵手所开创的文学书写传统。

长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断代研究方法造成了其中“发展链”的中断,留下了不少空白和盲点,《空前之迹》之所以能将某些曾被忽略及中断的文学“内存”恢复或重新链接,有效开发并清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及盲点,得力于作者对历史资源的深入开掘和广泛占有,因而,该书对封建末世妇女文学书写特征及文化身份的归纳,对维新时期妇女文学书写与政治最初牵手的揭示,对辛亥妇女对近代白话诗文的特殊贡献及生长于妇女小说的新因素的析解,以及对现代女性文学书写母题的发见与论述,才可能新见迭出,笔下左右逢源,鲜活有力。尤其是某些边缘资源的采集利用,像“闺房当书舍”、“不妨人唤女书痴”一类表现才女情结的鲜见诗句,充溢着辛亥妇女铁血精神的精妙时文和鲜有人知的历史报道,不断重现历史情境,使《空前之迹》有别于那种刻板枯燥的学术撰著,字里行间浸润着趣味与文采,引人捧读。由于作者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重要资料,该书还得以在扎实严谨的学术根基之上把握所涉领域的至高点,像最后一章高度概括的――1930年“左联”成立之际,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书写已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明确发展路线,其中,关于女性成长的烦恼,成长的滞重,成长的醒觉,成长的超越四大重要母题,经由不同女作家的共同书写得以形成并确立。此后,中国女性的文学书写便沿着这一发展路线,在两个文学世界的分立与交融中演进,无论是纯然女性化的文学书写,还是民族/国家/政治/阶级意识统摄下超越性别立场的文学书写,分立或交融可能表现在不同创作主体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同一书写个体内部,但是,创作主体个人意识观念的差异无论怎样大,无论如何变化,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游离这样的路线及其母题。――从中,可领略到作者的文学感悟力、历史概括力及思想穿透力,《空前之迹》研索与新见的动力就寓于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