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石化: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2005-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2005年7月1日,中石化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

这是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写来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2005年3月18日贯通生产全流程。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油化工合资项目,是新世纪中国石化工业的标志性工程。该项目总投资约27亿美元。而中石化的一项专利技术对工程起到了关键作用。感谢信说

“上海赛科55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是上海赛科9大主体生产装置中唯一采用中石化专利技术的装置。性能考核过程显示出了该技术在工艺上的突出优势和在技术开发上的成熟性,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自主创新:激扬民族精神

看到这封感谢信,中国石化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开发部主任杨元一深有感触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引进外国的技术,高昂的技术转让费用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企业没有竞争力。国外技术实力强的公司根本不愿和我们进行交流。面对国内对石化产品的强劲需求和国际大型石化公司的挑战,我们认识到,加快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中国石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首要的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过去,中石化靠引进国外的聚丙烯催化剂,20万吨/年的装置一年消耗10吨催化剂要耗费4500万元。“考虑到成本较高,我们集中精力成功研发了NG催化剂,每吨成本仅需150万元,相当于过去的1/3,而且性能丝毫不差。”杨元一说。

再以我国清洁燃料的升级历程为例。从1999年开始取消含铅汽油到去年7月实行新的汽柴油质量标准,中石化仅用6年时间就实现了发达国家30年左右才能完成的汽柴油产品质量升级目标。传统的车用汽柴油标准升级方法需投资200亿元,依靠技术进步,中石化仅投资70亿元就达到了目的。

过去,中石化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如今,中石化有大批技术已开始向国外转让,不久前北京化工研究院的N催化剂就以1500万美元的高价转让给美国菲利浦公司。曾经,国外的专家因为我国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不愿前来交流,今天,“ABB”、“UOP”、“BASELL”等一大批世界知名能源巨头纷纷与中石化签订了技术交流协议,定期开展技术交流。

孜孜以求:探索创新体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杨元一说,科技的创新同样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完善科技开发体系。过去,中石化有6个直属研究院,还有关系较松散的20多个小型研究机构,“有时候,一个研究所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出了一项成果,其他研究所不知道,又进行重复开发。如今,我们整合了这些科技资源,把“两个层次”变成了“一个平台”,大家的科研成果可以共享,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科研成本大大降低。

中国石化集团每年的科技投入达到28亿元之多,此外还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激励科研人员不懈创新。目前中石化已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7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3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28名,不同层次的学科技术带头人975名,专职研发人员有6000人。从科研开发、工程设计、机械制造、工程建设到生产管理、设备维修,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水平较高的技术队伍。

在2004年《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排名中,中石化销售额排名第31位,列中国入选企业之首。据介绍,2004年中石化总资产达到620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343亿元,较上年增长28%以上;实现利税950亿元,增长34%。中石化已占到全国石化产品消费量的80%,成品油消费量的75%。

这串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彰显的是科技进步的力量,自主创新的力量。到2004年底,中国石化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3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34项,其中一、二等奖111项。申请国内专利8467件,获得授权4905件,其中发明专利占90%,申请国外专利830件,获得授权293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