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伯苓是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2005-08-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康健 我有话说

教育界看了《张伯苓》以后,显得很兴奋很激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位中学的校长,对张伯苓这个形象,在感动、震撼之外还有一种敬畏之心,犹如一股很强的冲击力,让我们不得不反省,甚至愧疚。张伯苓和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开启现代教育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社会转型最关键的时刻,他们在中国建立了现代教育制度

。其中,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他在当时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身体力行方面,在开办新学当中,张伯苓、陶行知这样的人,使得教育实践充满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他们的理念至今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应该承认,他们对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我们今天常常不能企及。

我翻阅蔡元培先生的传记和文献的时候,知道他去天津的次数非常多,访问了很多学校,可见当时南开和天津的经验,对蔡元培确定中国的教育制度,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部片子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张伯苓作为大家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以及两者的完美契合。剧中叙述了当时创办西学的时候有一段很重要的争论,即有人认为把西方的东西拿来,就会把中国的东西毁掉。蔡元培先生说,知中国才能为中国。我看张伯苓先生办学,感到现在的教育有时候像是丢了精神,你说爱国主义的东西有没有,我们天天升旗,但不少孩子对祖国的概念越来越淡。前不久我在会上说过这样一个观点,现在理论界的争论好像没有什么起色,如果有另外的语言能表达教育的东西,我觉得可能会对教育内部的争论产生一种力量。而《张伯苓》正是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表达了对教育的理解。所以现在学教育的人,或者是搞教育的人,从这个片子里一定会受到启发的。我自己作为一个校长,确实遇到不少的困难,刚才提到用银票入学,现在用权、用钱入学的,可能比当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听到张伯苓先生所说的,不能为了钱而坏了规矩,不能为富家的子弟降低门槛,还有面对反对新教育的势力不畏不惧等等,都说明当时这些知识分子是有主心骨的。

我们做老师的做校长的也在想,如果第一天和孩子们认识的时候,就像张伯苓先生那样,带着他们到天津大桥上看一看,讲讲故事,给他们以激励,可能比我们在学校里那种简单的开学典礼的套话、官话有价值得多。真希望这部电视剧有机会重播一次,同时希望再多挖掘那一代知识分子,把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搬到荧幕上,让更多的人了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