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伯苓走上荧屏是教育界的盛事

2005-08-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胡显章 我有话说

大型电视连续剧《张伯苓》的出现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件盛事。张先生作为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教育家,他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业绩,不仅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教育界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也有现实意义。

《张伯苓》是一部思想性、

艺术性与现实性相当高的作品。他的事迹证明,办教育一定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力量。张先生当年创办私立学校,在国难当头、风雨飘摇的景况下,常常为经济危机所困,但是,他总是越挫越勇。他信守"要谋事,先立德","顺民意,弃小利"的宗旨,不怕得罪权贵,不怕经济上的损失。一方面他为捍卫校规校纪,使学校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而拒绝了不干净的捐资;一方面,对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子关爱有加,免除了他们的学杂费,为他们增设奖学金。联想到当前中国民办教育也面临诸多艰难,出现了许多有志的探索者,张伯苓的办学经历与办学精神无疑对中国的民办教育有着重要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张伯苓先生的办学道路给我们另一个启迪是,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努力开拓国际的视野。同时,务必从实际出发,学习所需,坚守国家与民族的立场。世界的眼光并非崇洋媚外,为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于他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老师和西南联大的核心领导之一,因而感到他与清华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梅贻琦在1927年对留美学生的临别赠言中劝勉学生要有科学家的态度对待美国所见所闻,“劝诸君在外国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在新奇的社会里面,不要忘了自己。”这段话,是对清华学子应当怎样具有世界眼光做了很好的说明。在新时期,学校领导班子又提出在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共同的教育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

当前清华和许多高校都在走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之路,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存在着与当年南开相似的问题。即有的外教在教学中有意无意进行片面的文化观念甚至有害的意识形态的传播,而一些“海归”教师,对中国国情缺乏必要的了解,言必称美国,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中,热衷照搬西方的思想和模式,这自然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所以,今天同样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

总之,我衷心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的师生从《张伯苓》中受到启迪与教育,它既可以作为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学习资源,也是素质教育的好范本。同时,在中国还有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如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北大校长周培源、清华校长蒋南翔、南大和吉大校长匡亚明等等,希望在荧屏上出现更多反映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业绩的好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