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成都用和谐旋律演绎现代文明

2005-08-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邓凯 我有话说

近日,“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举行。与会专家赋予了“和谐成都”三点新的内涵――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政府创新制度环境、市场活化经济资源。由这“三驾马车”拉动的“成都模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焦点。

城乡一体

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从2003年开始,一场涉及农民命运的变革在成都悄然兴起。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成为变革主题词。

按照“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战略,到2007年,成都将取消“农业人口”名称代之以“居民”。

为解决入住社区农民的后顾之忧,成都市先后将20.2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了社保,7.1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正全面铺开。

成都市大力引导农民解决就业问题,规定对劳动年龄以内有就业愿望的失地无业农民,实行与城镇下岗失业职工相同的再就业扶持政策,对其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享受由政府提供的再就业小额贷款扶持……

2004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394元,列西部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4072元,列西部第二。全市38万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成都模式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和谐成都的有益探索。”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研究员对成都的做法给予了精彩点评。

规范服务

体现善政善治之道

2005年3月,英特尔公司在成都的第一座工厂还没正式投产,公司就向全球宣布第二座工厂将在这座城市开工。英特尔副总裁布莱恩・卡赞尼奇表示:“这在英特尔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英特尔落户成都之初,一个细节让这位全球芯片巨人感动不已――繁杂的项目税务登记手续仅一个小时全部办完,比预想的少了30天。

2000年,成都市政府推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机构改革“三项改革”和“一项建设”,即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从2000年11月至今,成都市已取消和调整了758项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60%以上。2004年2月,全国首家省市政府同址办公的政务服务中心面向市民开放,群众进一道门就可办结所有事项。成都市还对政务公开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力推进法定依据、申报材料、办理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五公开”。

在成都论坛上,有学者指出,从公共治理角度讲,善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成都的经验是,构建一个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并在实践中体现了善政善治之道。

以人为本

兼顾社会公正公平

36岁的盲人钟旭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有机会通过考试当上一名专为残疾人服务的“街道干部”。全国首例大面积在残疾人中公招“残疾人专干”的活动让730多名“钟旭”在成都市的社区中当上了专职干事或专职委员。而3年来坚持不懈的扶残助残事业解决了成都市10057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文明的城市、和谐的社会必须兼顾社会公平!”成都市相关领导如是说。为此,成都市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安身工程三大救助工程为配套、其他转向救助、临时性救助为补充的、覆盖全社会的救助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成都大力推进低保工作。2004年成都市城市低保标准上调至210元/月人,名列西部第一。截至2005年2月,全市低保对象102929人,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农村低保对象98329人,年底前将余下的3万余人全部纳入农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与此同时,成都市大力开展了帮困助学活动,实施助学工程。

1989年,成都市正式建立了为民办实事的目标制度,16年来,为全市人民办了358件实事。

在不长的时间里,成都连续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最具活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内地最佳商务城市”等称号。英特尔、爱立信、中芯国际、TCL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成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