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期待更多“海归”成为“海王星”

2005-08-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俞家栋 我有话说
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回国工作、服务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2003年留学回国人数为2.01万人,首次突破两万。2004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5万人,比2003年增长24.6%,为历年留学回国人员最多的一年,年度留学回国人数也连续两年突破两万。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4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

总数已达8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19.8万人。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61.7万人,其中42.7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等。

对这股留学回国热潮的持续增长,海外媒体也有报道,说我国大陆留学生的“归国热”已取代“美国梦”,留学生回到处处是机会的祖国一展身手,追求成功,许多“海归”成长为“海王星”(海归中的成功人士)。

在为国服务活动中,寻找和发现并最终走上回国之路

对于目前的留学人员回国热,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主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固然重要,但一部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留学人员留在海外的状况将会长期并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情况下更是这样。一个国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留学人员全部回国工作。许多留学人员已经在国外事业有成,享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丰厚报酬,拥有世界前沿的科技信息。在国内同类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采取多种适当方式为国服务,既能促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又能使他们的科研能力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这符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也符合留学人员特点。这部分人将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

据了解,目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回国工作,即回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从事科研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二是回国创业成为新的趋势。希望回国创办企业、在经济上谋求发展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三是身居海外,但愿意采取多种方式为祖国服务。这部分人一般在国外有较稳定的工作和相对满意的生活,由于多种原因,不希望丢掉在国外的工作,同时,也有为国作贡献的愿望。

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回国热潮中,为国服务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各地每年共举办大型留学人员活动数十次,如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中国辽宁海外学子创业周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留学人员并非要在国内寻找工作接收单位,而是手中有项目,愿意在国内寻求合作伙伴和发展机会。许多海外留学人员就是在为国服务活动中,寻找和发现回国工作的地区、单位、意向,最终由为国服务而走上回国工作之路的。所以,有人说,现在包括今后若干年,与其说形成了留学人员回国热潮,更准确说应该是形成了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或探询归国”的高潮。而这种探询的意愿能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将取决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决于政府相关政策及工作的进展。

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吸引着海外留学人员,但是“海龟”也可能变成“海带”

留学回国热潮的出现,并不必然表明,每一个回国的留学人员都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事业的迅速发展,甚至也不能表明,每人在回国之初即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海带”现象的出现即是证明。“海带”是海归待业人员的戏称,“海带”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从国内需求方面来说,近年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越来越多,总体而言,就业市场上人才的供给量越来越大,在许多行业、领域形成就业的买方市场。国内教育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使得享有高等教育和某些学位的人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竞争加剧。

从留学人员方面来说,近年,经济因素在留学中占很大比例,像英国、澳大利亚教育产业化很成熟的国家吸引了大批中国学生留学。这些人中有大量的大专生、自考生、高考落榜生。他们在国内的竞争中并不居于优势地位,其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即使经过国外的学习也难以成为高端人才。而且,这些出国学习的留学生,往往集中在部分专业领域,他们回国后面临的竞争会更为激烈。

以澳大利亚为例,2003年赴澳大利亚留学的达1.7万人,其中绝大部分学的是商科、计算机、贸易、金融等。这个领域人才大量堆积,必然增加“海龟”变成“海带”的几率。从就业的过程而言,目前国内成熟、规范的留学人员就业服务中介机构还很缺乏,供求双方的信息平台尚不健全。很多留学生出国前,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业领域没有明确的概念,对信息掌握不全;回国后有些“海归”对自己的定位不准,对薪资待遇的期望过高;国内用人单位对海外留学人员的状况也非十分了解。信息沟通平台的缺失和信息的不对称,同样是制造“海带”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有学问、有专长的“海归”并不过剩,也不会过剩,更不会贬值。尤其是当今,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高层次专门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国家不断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正是希望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出现了“海带”而惊呼、紧张。

可以说,留学回国热潮中的“海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它一方面说明国内用人单位对留学回国人员认识上的理性回归,即科学、客观、公正地看待、评价留学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而不是对留学身份的盲目推崇;对留学人员留学期间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视,而不是对留学经历光环本身的迷信。另一方面,“海带”现象也呼唤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强留学人员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引导和规范,在政策制定的同时,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对广大留学人员而言,则应该从“海带现象”中汲取更多的东西:出国之初准确选择专业,留学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决定回国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认同国内外在客观条件方面的差距,不要总是要求国内和单位来适应自己,而是自己要主动去适应国内社会。要客观估量自己的才能,对回国创业的艰辛和曲折做好思想准备。应该说,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留学人员提供的舞台非常广阔,而且还有更为优惠的待遇。只要留学人员自身拥有良好的能力素质,艰苦创业,甘于奉献,“海带”最终会成为“海牛”(海龟中的牛人)、“海星”(海龟中成功人士),甚至会成为“海王星”(海龟中巨牛、成为巨星的人)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