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像蝴蝶那样生活

2005-08-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葛樵 我有话说

“透过渐渐消失的零零碎碎的薄雾,海平线上像变戏法似的排满了船只……舰船似乎有成千上万艘。这些幽灵似的舰队仿佛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就在这一刻,普洛斯科特这位优秀士兵的世界崩溃了。他说,就在那几

分钟里,他冷静而肯定地感觉到:‘德国的末日来到了’。”美国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作品《最长的一天:D日,1944年6月6日》中,透过一位驻守奥马哈海滩的德军少校的眼睛,展现了诺曼底登陆即将到来时两军相接的最初一刻。

“当隆美尔同第七军团总部通话时,接电话的贝姆塞尔将军,对希特勒要求‘至迟在今晚肃清’盟军滩头阵地的命令,直截了当回答道:‘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在威廉・夏伊勒的不朽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中,作者并没有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在充分渲染了双方主将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后,只寥寥数语便将这场战斗的惨烈留给了读者想像。

不同于《最长的一天》中的文学笔法,也迥异于《第三帝国的兴亡》的正史风格,唐师曾的新作《我的诺曼底》正如书名所言,是一个完全属于个人的诺曼底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诺曼底”也不过是一个组织各种材料的结点:在这部书中,作者足迹涉及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前苏联和俄罗斯、中东、日本……将这些看似零散甚至毫不相干的内容连缀在一起的,就是那个在书中若隐若现的地名“诺曼底”和60多年前那场人类迄今为止最为惨烈的世界大战。

《我的诺曼底》一书,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毕竟,那些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往往只有英雄豪杰的署名。唐师曾在书中通过对著名人物或是其后人的采访,引出了一段段故事,连缀成自己的“诺曼底”记忆。这样的记忆,无一不烙上了唐氏个人的痕迹。因此全书也充满了其个人的风格。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你靠得不够近。”美国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名言可谓尽人皆知。在《我的诺曼底》中,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唐师曾对罗伯特・卡帕的崇拜,近于痴迷。或许,卡帕是离唐师曾最近的英雄,无论是职业还是心灵。这不仅因为他用卡帕的名字为自己的电子信箱注册,并立志成为卡帕留在人间的传声筒;也不仅因为在书中,他拿出了相当大的篇幅追述卡帕传奇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实际上唐师曾已经将自己幻想成了卡帕,并乐此不疲。略显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卡帕是不可复制的,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记者来说,近距离拍摄战争的场面,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种幸福,对中国记者来说,尤其是所谓战地记者,不能不说是一种职业的缺憾,就算对参加了海湾战争的唐师曾来说,也是如此。不过,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疏离了战争,能让人更便利地成为旁观者,细心体察、品味历史的变迁。在《我的诺曼底》中,作者就是这样做的。当昔日的梦想变为当下的现实,抑或当年的执著化为今天的泡影,一切都记载于历史之中,也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唐师曾将他感受到的,收入了自己手中的镜头。

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卡帕的痴迷,在唐师曾那里,或许可以合流在一处:至少要无拘无束、自主地把握生活,如果我们不能掌控命运的话。“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那样生活。”

卡帕和他的成名作《士兵之死》。

崭新的奔驰车,古老的遍石路,修了五百多年的科隆大教堂,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严谨。

图为柏林的苏军纪念碑,如今,早锻炼的德国人在纪念碑下从容生活。本文图片均选自《我的诺曼底》

《我的诺曼底》

唐师曾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