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巴金人文精神的象征

2005-08-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兰英 我有话说

呼吸器、监测仪、输液瓶;中国结、千纸鹤、红灯笼……陪伴巴金左右的,是冷酷的医疗器械,更是热烈的人间关爱。又一次穿过静静走廊,来到巴金病房,记者不由得心跳加快了些许。从微开着的房门望过去,病床上的老人衰弱无力

,晃动着的白大褂是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这里,似乎远离喧嚣的尘世。这里,其实每一刻都与社会相连,都不曾离开过人们关注的目光。新出版的《巴金编选配文反法西斯画册四种》和《寒夜》手稿本,虽然仅仅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的一朵浪花,却让人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大师气息,感受大师品格。

《寒夜》稿纸上,巴金的字潇潇洒洒,而且文不加点,一气写来。是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二个小时内,巴金开始《寒夜》创作的。1944年日本铁蹄下的中国,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他写的是一个贫穷的小知识分子家庭,主人公在贫病交困中痛苦死去的故事。文学界这样评论: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反映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平民生活的最重要作品之一,不逊于世界任何一部优秀作品。

《巴金编选配文反法西斯画册四种》,含《西班牙的血》、《西班牙的苦难》、《西班牙的曙光》、《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这四种画册,由巴金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分别编选并配文,自费出版。巴金曾经谈起他出版这四种画册的心情:“我翻印他们的作品,只是因为受艺术魅力的感染,用这些画作武器来打击纳粹―法西斯。”

正是这样,从来巴金的那支笔,和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呼吸。因此,一代又一代人说:我们是读着巴金作品长大的,是读着巴金的作品踏上文坛的,是读着巴金的作品走向革命的,是读着巴金的作品改变世界观的……

但凡大家,是因了他在那一个领域的卓越成就,更因为他超脱世俗的人文精神。在巴金一个多世纪的生命中,始终存有一个信念:让每个人都有房住,每张嘴都有饭吃,每颗心都得着温暖。不善言词的他,便将心中的感情倾泻于纸上,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人们困难的时候,拄上一根拐棍。

而体现于行为的,是巴金始终燃烧自己的精神。他的最后一篇文章写于病危前一周,这时他已95岁了。这样的高龄还在为社会工作,普天下能有几人?人生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他将他的所有藏书捐给国家。他一次又一次不留姓名捐款希望工程、受灾难民。他多次要求,不要再给已经不能工作的他用好药,不要再抢救……他觉得自己欠国家的、欠读者的、欠朋友的。

站在病房门口望过去,巴金是那样衰弱。但是,在记者心中,他永远是伟岸的。巴金,这个名字,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象征。它是光,是火,永远温暖着人们的心。相信此刻,千千万万读者,与记者有同样的感受。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1年在《半月》上发表《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一文,是迄今发现的巴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巴金1927年1月至1928年12月在法国留学,创作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完成于1931年的《家》是巴金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与后来写成的《春》、《秋》,构成《激流三部曲》。巴金在20世纪30年代还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7年3月,巴金与靳以合编文学月刊《文丛》。抗战期间,巴金任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协会第一届执委,与茅盾等人创办抗战周刊《呐喊》。上海沦陷后,在广州、桂林、重庆、成都等地办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分社。由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译文丛书》等,团结一大批文化人士,造就了一大批文学青年。40年代,巴金的主要著作有3部:《憩园》、《寒夜》、《第四病室》,构成了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1952年至1953年,巴金两次赴抗美援朝战场采访,写下《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朝鲜战地的夜》等通讯、报告文学和《团圆》、《李海》等中短篇小说。巴金晚年的主要作品有《随想录》、《再思录》。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历任中华全国文学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1981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至今。巴金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