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2005-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谢军 我有话说
在刚刚举行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典礼上,全市有10名青少年获奖,其中有4名中小学生,而来自徐汇区中小学的就有3名,获此殊荣年龄最小的也是这3名中的一位,今年只有11岁。

自2003年至2004年,徐汇区中小学生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等奖项

金牌、银牌12枚,其数量之多、含金量之高,在全市首屈一指。

徐汇区小小发明家、小小科学家的不断涌现不是偶然的。全区扎扎实实的科技教育犹如能让花朵根深叶茂的一片沃土,孩子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徐汇区教育局长王懋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把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教育品牌,现已进入全面创新阶段。王懋功认为,徐汇科技教育实现了两大转变。首先,从单一、单层次的模式向全方位、多渠道地实施科技教育的形式转变,形成了较明显的区域科技特色和一系列科技教育模式。

发展学校特色,形成学校系列科技教育模式。目前各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科技特色,例如既有学生自主建立科技课题研究,也有“绿色教育”渗透课堂教学;既有“机电一体化”科技活动,也有创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头脑、电脑、动手动脑”等等。

以社区为依托,充分拓展科技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徐汇区科研院所较为集中,有着丰富的科技人才和设备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综合性的资源优势,拓展科技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徐汇区把学校的科技教育延伸到社区。根据社区的不同特点和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构建了社区―学校科技活动的联盟,使社区的科技特色和学校科技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康健街道的社区少儿科学院、漕河泾街道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的“机器人竞赛”、长桥地区西南文化中心与周边学校共建未来工程师DIY工作室等系列科普活动等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借助区域内的市、区科技协会的资源,扶植学校科技项目的发展。如市造船工程协会与江南新村小学、市航天协会与淮海中学、龙苑中学均已通过签约等活动建立了经常性的指导和协作关系。这种以“大手牵小手”的科普活动形式,已广泛普及到各个社区,成为徐汇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一大特色。

学校科技教师每年精心策划各类科技“杯赛”,为学生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干、任凭想象翅膀驰骋的舞台。近几年来,全区每年举办近20项科技“杯赛”,近200所中小幼学校中有12万学生热情、踊跃参加。徐汇区科技“杯赛”已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科技教育内在基本规律,徐汇区提出对3―18岁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活动:幼儿科技活动以游戏教育的形式为主;小学科技活动以兴趣教育形式为主;初中科技活动以使用工具教育形式为主;高中科技活动以课题研究、探究性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为主。在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习惯等方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亦有不同的要求。

王懋功说第二个转变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重心的科技教育向建立以德育为核心,提倡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技术素养为中心的教育转变。

发展青少年科技导师团。徐汇区青少年科技导师团目前拥有61位科学家(其中院士14名)。导师们不仅担当起指导青少年开展科技研究课题的重任,同时也成为徐汇区实施“以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战略的强大动力和后盾。近年来,青少年科技导师团的导师通过科普报告会、专题讲座、科技论坛、暑期科学家见面会、研讨会、课题研究指导、实验操作指导和实验设备仪器的提供、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全区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的教育。

启动“光启行动”计划拓展科技教育领域。徐汇区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故乡。2004年,徐汇区教育系统率先提出了“光启行动”计划,以科技创新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项目实施来启动。“光启行动”计划提出了与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与课程教材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搭建了科技实践活动的平台。“光启行动”计划与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相整合。建立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从创新项目中培养、挖掘科技人才。建立“明日科技之星”评价机制,开展“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

“光启行动”计划与课程教材改革相整合。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区域性推进后,以科技活动项目作为研究型、探究型、拓展型课程为载体,将课外活动延伸、拓展到课堂教学中。此外,科技教育在“立体”、“多元”教育的思想体现下将信息技术活动有机结合于科技活动之中,让网上通讯等活动项目在科普活动中充分展现,开设“光启行动”学生特色网站,建立有关科技教育的相应栏目,成为区内学校师生进行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