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文明城市 建和谐太原

2005-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姬和平 我有话说
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城市塑形象、企业添商机、百姓得实惠、党和政府树威信的实践。太原市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中,紧扣率先发展主题,始终把“爱民重于一切,便民舍得一切,利民想尽一切”作为根本要求和最高标准,以建设“诚信太原”为特色,着力营造政务、法治、市场、
人文、生活、生态“六个环境”,全市呈现出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喜人局面。太原市被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诚信建设六个典型城市之一,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环境整治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一、务为政之要,营造廉洁高效的诚信政务环境。政务环境是代表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第一环境”。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率、低成本、透明化、便民化,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紧紧把握诚信建设这条主线,着力打造阳光诚信政务、高效诚信政务和便民诚信政务。在阳光政务上,率先制定并实施了《太原市人民政府政务公开规定》,在涉及物价调整、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或重大项目上全面实行听证、论证、公示制度,完善网站政策查询系统,不断增强政务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化,全市政务公开的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在高效政务上,结合优化发展环境,严格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取消了57%的行政审批事项,保留的审批和收费项目全部纳入政务大厅办理,实行一门受理、集中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方式;建立健全了市、区(县、市)政务大厅、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代理站、社区(行政村)政务服务代理点四级服务网络,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就近、高效、快捷的政务服务;在54个有审批权的部门和窗口部门开展“行风双评”活动,并在媒体上公布最佳、最差单位;在市、县(区)两级分别成立效能投诉中心,及时办理群众投诉,投诉办结率达95%以上。在便民政务上,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开通了“12319”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热线等数十条便民热线,市民群众的婚介、民事调解、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问题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开通了“网上信访站”,为市民反映问题、有关部门解决问题提供了便捷渠道。

二、建平安之城,营造公平公正的诚信法治环境。文明社会从本质上讲是法治社会。没有社会的公正与安定,文明城市创建就无从谈起。我们立足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率先在全省实行了以“一区一警”、“一村一警”和“夜班警察制”为内容的“三项警务”机制创新,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开展了“人民调解年”、“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年”等活动,在全市形成了“打、控、防”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格局。在全市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公正执法树形象”活动,通过实施执法大检查、案件大评查、暗查暗访等“五查”行动,大力查纠问题,选树典型,推动工作;法院系统进一步推行了审务公开,检察系统进一步开展了“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了业务技能“大练兵”活动,切实提高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作风建设水平。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在市、区两级开设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和“148”法律服务热线,推出了为司法服务进社区等10项便民服务措施,建立了29所帮教基地,2004年中央综治办专门在太原召开帮教工作现场会推广我市的典型经验。

三、履信用之约,营造规范守信的诚信市场环境。全国文明城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明城市,诚信高效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是文明城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着力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出台了《太原市企业信用建设实施方案》等11个文件,开通了“信用太原”网站,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发布中心,实施了信用分级管理,形成了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良好社会导向。推进商品质量准入工程,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实行动态监测、市场预警和市场调控管理,实施进货检验、商品备案、质量安全通报和信用公示等七项制度,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和群众切身利益。开展诚信企业示范活动,创建商业诚信示范街,其中“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一条街”开化寺街连续两年创造消费者“零投诉”纪录,被消费者誉为“放心街”。

四、聚和谐之气,营造健康向上的诚信人文环境。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根本性和基础性工程来抓,围绕建设“学习型城市”,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建立健全了市、区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市委中心组对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创建工作的16个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解决,取得了良好成效;实行了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选聘20位科技精英定期做专题报告;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建立文明市民学校500多所,各企事业单位也均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和职工培训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理论宣传和业务培训。围绕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发展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以及升国旗仪式、公民道德宣传日等大量主题教育活动,并在征求市民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兼容和谐,诚信卓越”的太原城市精神,成为激励和感召全市人民热爱太原、建设太原的一面旗帜。围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了市、县(市、区)、街办(乡镇)、社区(村)四级领导和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我市成为全国“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全市中小学连续两年实现了在校学生零犯罪率。

五、暖万民之心,营造安居乐业的诚信生活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问题,每年都要确定中小学危房改造、下岗职工再就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十数件热点、难点问题当作为民办的好事、实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全市建立了社会统筹、特殊救助、群众互助的新型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立了大病救助、特困救助制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医保进社区覆盖率达到100%,低保覆盖率和发放率均达到100%,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必需品的“爱心救助超市”已达118个。对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对贫困家庭孩子采取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并补贴生活费的“两免一补贴”办法,保证了贫困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六、展自然之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针对太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抓住我市被联合国确定为全国第一家清洁生产试点城市的契机,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初步形成了“南有富士康,北有不锈钢”的新型产业格局和具有省会特色的产业体系。着眼于提高环境质量,全面实施企业达标升级、蓝天、碧水、生态、净化五大工程,拆除了市区1000多座烟囱,规划建设了长90公里、宽30公里的环城林带,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均有大幅提高。汾河景区成为省城的绿色走廊和靓丽风景线,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城西水系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我市又在城西水系建设了“文化长廊”,使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相得益彰。着眼于加强环境管理,出台了《太原市市容环境门前责任管理办法》,推动了街道清扫保洁的市场化运作,并将环卫、规划、园林、市政等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进行合并,在全省率先成立统一行使执法权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建立起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作者为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