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八千里“气龙” 高科技护航

2005-09-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 我有话说
从新疆的轮南到上海的白鹤镇,西气东输近4000公里的“管道巨龙”出大漠、跨天山、越黄河、穿长江,一路东行跨越九省(区)一市。

这条巨龙正以每秒2米的速度源源不断地向东部输送着天然气,覆盖人口达2亿。谁会想到,掌控这条巨龙的只有不到200名管理人员和近500名专业技术服务人员。

10双鞋背后的高科技

8月30日13时10分,陕西靖边。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西气东输靖边压气站内整洁而安静,只有巨大的黄色输气管道和各种工艺装置区的设备仪器在骄阳下熠熠生光。靖边站是西气东输全线开通后的关键站点,是长庆气、新疆气和陕京输气管线的交汇处。

如此重要的地方竟然只有员工10人。秘密在哪里?走进站场的计算机控制室就会明白,从这里的电脑屏幕上可以调看站场各个重要地点的实时监控录像并进行工艺装备的操作控制。现场操作不需要人员。

在采访中,多次听人自豪地提到西气东输采用的“SCADA系统”,这是国外长距离油气管道普遍采用的自动控制技术,代表了长距离输气管道最高控制管理水平。

SCADA系统到底有多神奇?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副总经理黄泽俊解释说,SCADA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进行全线数据采集与监控,操作人员在调度控制中心通过它就可以完成对管道的监控和运行管理,沿线各个工艺站场可达到无人操作的运行模式。

西气东输4000公里的管道上每隔30公里就建有一个全自动阀室,发生事故引起天燃气泄露时,事故点两端的阀室都会自动关闭,并将信息通过卫星迅速传送到位于上海白鹤镇的西气东输调控中心。同样,西气东输沿线100多个阀室及压气站和输气站都与调控中心时时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人少,但一切尽在掌控中。

西气东输的高科技运用无处不在,在黄土塬地区,管理者采取“严防死守”的安全策略,沿线每隔5公里聘用一位农民巡线工,要求一天沿线走一个来回,除了工资外每人每年还发10双鞋。“如果有的人自觉性差,这10双鞋哪里用得着?”宁陕处副处长赵罡说,一种电子跟踪卡装置正在推广,类似于上班打卡,想偷懒?难!

“黄金技术”与“黄金人才”

8月31日上午11时,宁夏中卫。

在中卫的压缩机站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紧张忙碌的西气东输宁陕管理处副处长李波,他是主攻油气储运的博士毕业生,从北京来宁夏管理处工作7个多月,银川繁华地方没去过,靖边和中卫的站场却不知来了多少趟。他告诉记者,为了增加西气东输工程的输气量,要确保中卫压气站10月1日按时投产。

由于市场需求强劲,中石油已决定提前到明年底全线实现年输气120亿立方米的设计能力,西段提升到170亿立方米输送能力。

提升输气量靠压气站,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技术“黄金含量”主要在压气站,而压气站的核心设备是燃气轮机。目前西气东输全线10个压缩机站都采用由航空发动机改造的燃气发动机。每个压气站的功率都相当于一架“波音747”飞机的功率。

黄泽俊说,从120亿立方米到170亿立方米,还要再增加12个压气站。这意味着安全运行的压力将进一步提高。如果没有没有高科技助力,完成越来越艰巨的任务无法想象,而繁重的任务也向人员的素质提出挑战,没有高素质的“黄金人才”也无法完成“黄金技术”含量的工作。

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吴宏说:“从2003年10月1日西气东输东段投产至今年8月底,西气东输工程已安全运行701天,向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四省一市30家用户供气超过35亿立方米。”

预计到2010年,我国东中部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天然气总需求量将达298亿立方米,人们对西气东输有着更多的期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