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地名脱俗”之举有点俗

2005-09-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士君 我有话说
不久前,在一些地方掀起一场场不大不小的“地名脱俗运动”。如北京的一些公交站牌酝酿去“坟”运动,欲将凡是带有“坟”字的公交站名来个脱胎换骨的改变,让“令人厌烦”的“坟”字从站牌上消失,但在舆论的质疑声中,“铲坟”行动最终流产。如今,为老地名“脱俗”之风又在重庆刮起,其势头甚至远远大于北京的“铲坟”
风。据最近的《华西都市报》披露,重庆市已着手建立地名命名专家评审制度,规定今后凡是新申报的地名,均将由专家从城建、规划、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严格评审。部分旧地名不日也将提交专家组评审,尽可能消除其中“坪、湾、沟、堡”等乡土味,重塑重庆大都市的历史文化品位。

依我看来,新地名交予专家命名评审(当然还得保证一定的民众参与度),以求起个与“大都市”身份相称的文雅名号,尚说得过去;而那些沿用已久的旧地名,仅仅因为带了点“乡土味”,就动用专家对之“大破大立”,显然有点不切实际和小题大做了。重庆市地名“脱俗”的理由,看起来十分充分,因为据说是出于“民意”。报道说,面对五花八门的地名,许多热心市民一次次投书市政府,要求主城区地名全面“脱俗”。目前,市民的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指示有关部门展开详细调研。在笔者看来,这“许多热心市民”到底是多少,能否真正代表重庆最广大市民的“民意”,让人心生疑窦。实际上,从重庆一官方人士“人们并未认识到重新取地名对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性”的表白,也能隐隐约约感受到此次“地名脱俗”之举的“原动力”究竟来自何方。

时下,为地名“脱俗”,似乎已成为一些地方官员热衷的“软形象工程”。笔者以为,他们欲通过地名“脱俗”塑造所谓的现代大都市形象实际上是一种舍本求末之举。且不说什么是“土”什么是“洋”,其实,像“坪、湾、沟、堡”等饱含“乡土味”的地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拥有深厚历史内涵的文化,如今强行对之进行“人工脱俗”,反而可能人为割断这种与当代相连的“血脉”。再者,地名作为一种历史遗存,本身既承载了许多文化信息,更是一种值得珍视的无形文化资产,随意更改很可能会造成对这些历史遗存和无形资产的人为破坏,而因地名更改产生的新旧地名对接成本,更是一笔可观而没有必要的有形损失。

地名土也好,雅也罢,说到底只是一个让人易于识别的符号而已,它与一个地方的文明发展与否,以及外在形象的好坏,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在联系。而那些热衷在地名上弃旧迎新搞“脱俗”抑或借此搞“形象塑造”的官员,反而让人感到俗不可耐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