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飓风与美国风灾

2005-09-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吴建友 我有话说

从太空看飓风。

一周前,一场“卡特里那”飓风将美国南部三州刮了个天翻地覆。大量的树木被拦腰斩断或连根拔起,无数的建筑遭破坏被摧毁,数千人丧生和失踪,数

十万美国普通民众无家可归。“卡特里那”飓风的暴烈程度为美国数十年来所罕见,而这场飓风对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程度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人们在震惊之余提出的一个问题是:飓风“卡特里那”缘何有如此大的破坏力,飓风的破坏性和暴烈程度为何近年来有逐年上升和不断加剧之势?

飓风――伤害美国最重的天灾

从气象学上区分,发生在大西洋及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被称为飓风,当热带风暴的风速持续达到至少每小时119公里时,即成为一级飓风。二级飓风的最小风速为每小时154公里,三级和四级飓风的最小风速分别为每小时178公里和210公里,超过249公里为五级飓风。

自1965年飓风贝斯特来袭后,新奥尔良一直未遭遇过飓风的直接袭击,那场飓风曾令整个城市遭受水灾,75人丧生。

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介绍,大西洋飓风是对美国伤害最多最重的自然灾害,风季从每年6月1日持续至11月30日,其中8、9两个月份最为活跃。飓风季节平均产生10次热带风暴。其中六次发展成飓风,两次风速至少达到每小时177公里,被列为大型风暴。

预计2005年飓风季节共有21次热带风暴,其中11次可能发展成飓风,七次或有被列为大型风暴的强度。这和英国科学家预计飓风将越来越多相吻合。2004年飓风季节共有15次热带风暴,其中九次发展成飓风,五次被列为大型风暴。历史上,1933年的大西洋飓风季节最为活跃,共有21次热带风暴,其次是在1995年,共有19次。飓风发生次数最多的一季是在1969年,共有12次。

对飓风的破坏性缺乏足够认识

此间媒体透露说,美各级政府采取预防措施不力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有关方面对这次飓风的破坏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和一些中部地区是飓风多发区域,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飓风发生。这些飓风虽都不同程度地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活造成损失,但却从未出现过如此大面积的灾难和影响深远的后果。一种对飓风习以为常的心理使人们的防范意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麻痹。

10多位美国现任和前任官员以及专家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尽管过去4年中美各级政府为应对飓风袭击投入了数百亿美元,但这些资金大多用于一般的预防性措施,执政者的心里实际上并不认为真的会发生8月30日那样的灾难。尽管天气预报部门早就发出过严厉警告,地方政府也对即将到来的飓风作出过某些紧急部署,但由于存在上述麻痹意识和侥幸心理,几乎所有的地方官员都“经验派”地认为,飓风到来前撤离的大批民众会将象往年那样很快返回原居住地。这些官员们甚至拒绝了其他州市主动提出的援助建议。

全球气候变化是主因

“卡特里那”飓风发生后,美相关部门希望能将这场飓风威力和破坏性如此之大的原因搞清楚,一些专家学者也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观点是,全球气温逐渐变暖是造成飓风破坏力加剧的主要原因。

持这一观点的人们指出,海洋温度上升是飓风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任何造成海洋温度上升的因素都可能助长飓风的破坏力。近年来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如森林大火和飓风暴烈程度增强其实都与气候变暖有关。

波士顿环球报在日前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卡特里那”飓风在形成的过程中和掠过佛罗里达州上空时还只是个热带风暴,后来在墨西哥湾遭遇海上高温后才变为飓风。当气温变暖后,才会产生更久的干旱,更严重的暴雨,更频繁的热浪和更多的超级风暴。

救灾需要全力以赴

人们从美国的电视画面上看到,在飓风灾难发生后的数天内,不少灾区的幸存者依然经受着无食、无水和疾病的煎熬。屋顶上的灾民呼救,洪水中漂流着浮尸。这种过去在第三世界发生的情况,今天竟在美国出现。

此间有媒体撰文指出,“卡特里那”飓风为美国南部带来一场世纪性灾难,经济损失将难以估计。这场飓风将对美国南部各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态势产生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布什政府必要全力以赴,才能打好这一场救灾重建的战争。

可能正是意识到这场灾害的严重性,美总统布什在最近一周内两次赴南部受灾地区考察和了解情况。他4日下令全美和美驻外使领馆下半旗,悼念在飓风灾难中死亡的美国人。与此同时,布什下令将4万名国民自卫队开进美南部受灾地区,并增派7200名正规军在灾区救死扶伤和维持社会秩序。

在美国新奥尔良,一处民宅正熊熊燃烧,而消防队员却站在旁边一筹莫展,干瘪的水龙头里没有一滴水,原因是飓风过后,毁坏了城市供水系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