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节约:从“吃”开始

2005-09-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亮 我有话说
在很多人看来,重提“节约粮食”在今天似乎已经过时。是全社会节粮爱粮的意识都无须再提高了?还是我们的粮食已经富裕到可以不提节约、肆意挥霍的地步?对后者,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进口数量在逐年增加;对前者,只要留心一下生活的四周就会发现――粮食浪费几乎无处不在;更可怕的是,很多
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浪费。

当前,党和政府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人们从最基本的“吃”做起。

“五大区域”的粮食浪费触目惊心

生活中的粮食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以下列举其中五大“易发区域”,扫描一二。

在校园:在北京市西城区某高校学二食堂,记者看到,就餐时间尚未结束,泔水桶里已漂了一层白花花的馒头,大多只吃了半个甚至几口;在该校的自助餐厅,记者看到,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几乎原封不动地被丢弃在泔水桶边。该餐厅的保洁员说,最近新生刚入校,浪费更是厉害,一个中午两只大泔水桶就满得往外溢,他们不得不经常再准备两只备用的。

在住宅区:在丰台区西罗园的一机关家属院内,记者发现小区垃圾筒里很“实惠”。一位姓张的保洁工人告诉记者,在这个经常车水马龙的家属院,有时甚至会有成箱成袋的米丢弃在垃圾桶边。在餐馆:北京学院南路附近一家中档餐馆生意红火,食客多为附近居民或办公楼里的“白领”,几乎每桌都会要米饭,可餐馆经理马平说,很少有人能把所要的米饭全部吃完,而哪怕只动了两筷子,也没有人想着将其打包带走。据马经理粗算,每天因此倒掉的米饭至少有15公斤,一个月就是近500公斤,北京有那么多家餐馆,仅此一项浪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饭店酒楼:也许很少有人会关心大城市高档饭店酒楼里每天外运的泔水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如果去看个究竟,会发现净是鸡鸭鱼肉精米白面,不一而足。在我国餐饮业以两位数的速度推进过程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浪费,据估算,我国餐饮业的浪费率已接近50%。

在田间地头:文艺报一位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编辑向记者感叹:以前老家的农民在粮食收获后都要求“颗粒归仓”,生怕有一点粮食烂在地里。可如今,村里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农忙时回来帮几天,割麦子时大型收割机过一遍就过,掉在地里的麦穗很少有人再费心去拾了,他们村里仍在珍惜粮食的几位老太太一个麦收季节每人能拾四五十公斤。据这位同行反映,如今在农村,很多农民虽不会像一些城里人那样天天浪费,可是遇上红白喜事,也是要“慷慨”一回的。客人吃不完,剩的越多越有面子,剩下的菜倒进猪槽里,才能显示出自己不在乎。

“中学生倒饭事件”凸显节粮意识淡化

去年“十一”前夕,郑州某学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3名十五六岁的女高中生嫌炊事员给她们打的米饭不如男生多(在该校食堂,主食是无限量供应的),一次次要求炊事员加饭;当每个人盘中的米饭已经高高地堆成了尖时,为了示威,3个女孩一起得意地将米饭倒在了地上。炊事员见状批评她们浪费,女孩们振振有词:“怎么,我们已经交过伙食费了,浪费也是浪费自己的,你管不着!”

这起“中学生倒饭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尽管事后3名女生承认了错误,但她们那种对粮食的鄙夷和对浪费的不以为然却让人忧心。

不少专家感叹,现在在新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节约观念出现淡化甚至是漠视倾向,而他们将来会是社会的主力,他们的节约意识有无、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全民节约意识的提高。

一些人听到记者所要采访的题目,吃惊得睁大了眼睛:“粮食浪费,这个问题有采访的价值吗?”一位学生很尖锐地向记者提出,除了那句著名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没有从家长、学校和别的什么渠道得到过有关节约粮食的教育。有的家长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成了,浪费点儿粮食没什么,我们家有的是钱!”

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蒲漫汀指出,很多学校的餐厅、饭馆都没有张贴节约粮食的标语,更没有一个餐饮服务人员在学生就餐时,提醒他们适量点菜,以免浪费。而社会上的铺张浪费现象,毫无疑问又给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真正的学校专题教育又微乎其微,家庭教育也让人不敢苟同,“吃不完就倒掉,别强迫自己吃。”是父母在饭桌上对孩子常说的话。

蒲漫汀说,相关教育的缺乏反映的是全民节约意识的淡化。正如便宜不能成为浪费的理由一样,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作为忽视相关教育的借口。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节约就是增产粮食

与全民节粮意识淡化相对应的是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每年的净增长是25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减;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近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徘徊在4.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处于不足400公斤的低水平;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上升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22个省574个县粮食产后损失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在收获、储藏、调运、加工、销售和消费中的总损失高达18.2%。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产后粮食约有850亿公斤被白白浪费。

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黄铁苗认为,从目前形势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的供需仍将在紧张中求平稳。因为今后十年,全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不会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不会变,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多的情况不会变,也就是说粮食在中国所处的地位不会变。看来,重树节粮精神,倡导合理消费已是大势所迫。

黄铁苗说,节粮首先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粮食是“宝中之宝”,一定要把节粮、储粮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即使每年都像1998年那样粮食总产达到5123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不过是394公斤,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们没有糟蹋粮食的权力,更没有糟蹋粮食的条件。其次,要尽力发掘节约的潜力。据初步估算,如果把各个环节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国每年就可节约粮食200亿公斤。按照我国目前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生产这些粮食需要3000万亩耕地,并且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市民虽然不种田、不产粮,但节约粮食也相当于种了粮食,他们的千千万万张餐桌就相当于粮田。第三,要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如: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等。

专家重申:在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思路中,粮食节约应是重要一环;只要人人都珍惜我们手边的粮食,消费更趋合理一些,粮食短缺等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