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公民道德在这里闪光

2005-09-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洪新轩 我有话说
近年来,在江西省会南昌,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基础工程”、“创建工程”、“示范工程”、“希望工程”、“民心工程”等五大实践工程的实施,新人、新事、新风尚层出不穷,宛如一朵朵闪着道德之光的浪花,逐渐在这个“军旗升起的地方”汇聚成文明的渊流。

永不谢幕的爱心盛会

11年前的7月,南昌十六中学生熊于钢身患白血病,倾尽家财面临绝境。当他在死亡线上挣扎时,南昌人民用博大的爱在洪城大地展开了一场爱心大行动。在社会的捐助下,熊于钢的生命得以延续,南昌市爱心基金会也由此诞生,并启动了“1168爱心工程”,为南昌爱心人士与陷入困境的少年儿童牵起了一根红线。

揭保如是当地一位民营企业家,参与“1168爱心工程”以来,他多年如一日坚持资助特困生,先后捐助了180多人次,甚至将公司准备庆祝活动的资金省下,拿出100万元设立公司的助学扶贫基金。他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这些孩子。”

在南昌,像揭保如这样的社会爱心人士有许许多多。11年来,“1168爱心工程”共发放助学金230多万元,资助特困学生3800多名,爱心基金也由最初的12万元发展到如今的200万元。

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一个区级的共青团组织成立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利用互联网的力量,竟凝聚起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志愿者3600余名,形成了一张爱心奉献网,不断演绎着一个个人间真情故事。这就是南昌市东湖区“东青志愿者协会”。

2001年8月,共青团东湖区委着手筹办“东青志愿者协会”,开始志愿者工作社会化、公益化探索。作为一个地方志愿者协会,如何突破公益事业行政区域,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东青”秘书长阎志强想到创建一个网站作为平台。在一家网吧打工的吉安市永丰县青年傅登继得知他的想法后,二话没说,利用当时自己做网管的机会,为“东青”做起了“私活”,从而创建了由东青志愿者捐建的“东青在线”网站。通过网站,“东青”发布贫困生档案、网上求助等信息,开展爱心义卖等公益活动。网站的创办也吸引了更多的有志青年的参与。一个网名“芒果”的女孩是广西梧州市人。她登陆了一次“东青在线”后立即与“东青”联系,成为了一名东青志愿者,并且马上资助了南昌一名贫困小学生。

2002年3月,“东青”启动了援助特困生行动计划。几年来,他们为贫困生劝募助学款累计达34万元,资助贫困生600多人次。

关门开门是一家

家住南昌市张家厂社区的86岁老人胡根英患有老年痴呆症,但和她住一起的女儿女婿上班后却不用担心独自在家的老人,因为每天都会有左邻右舍主动来照看老人。

胡根英老人居住的张家厂17―26号是个大杂院,共住有13个单元约200户人家,他们互相帮助、邻里关系融洽,好似一个大家庭。每天早晨,在楼院门口开小食杂店的邹美丽都会拿出一些座椅,让邻居们坐在这里拉家常。谁家的小孩没人照顾,只要对她说一声,就可以安心地去上班了。谁家没时间买菜,只要和邻居们说一声,下班后,不仅菜买好了,还帮洗好了。当然,谁想在这个大杂院里干些偷偷摸摸的勾当,那绝对逃不过邻里们的“火眼金睛”。邻里们都说,在他们这个大杂院,关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是南昌市实施道德建设实践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西湖街道为辖区50余户孤寡老人、独居老人安装“爱心门铃”,使这些老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得到邻居和社区的帮助。今年6月29日,居住在孺子路81弄的85岁独居老人周友金突发重病,坚持不住的老人按响了“爱心门铃”,“爱心门铃”志愿者立即通知社区工作站,社区干部及时赶到老人家中,将老人送到医院。“爱心门铃”牵动了居民爱心,连接了邻里真情,奏响了社区和谐音符。

一件件凡人小事,折射出的却是一个城市的风貌。南昌市的公民道德建设,正提高着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着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