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沙源上的绿色屏障

2005-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武勤英 我有话说
走在曾经令人谈沙色变的河北省西北部五大风口之一的怀来县龙宝山下,但见一种可爱的小果实沉甸甸的压满枝头,将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打扮得花团锦簇。据说这是居庸关外,晋蒙要塞一带村民最喜爱的树种――海棠。还有那满坡的枣树,满眼的葡萄园,都是绿色。那可怕的沙丘哪里去了?

治沙治出了碧水蓝天

怎么也想象不出来,2000年春,十二次较大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就是从这里滚滚而来。县林业局王副局长说,怀来县原有两处沙丘――龙宝山沙丘和“天漠”沙丘。这沙丘由于离北京就只有70公里,且每年以2至3米的速度向东推移,对首都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两座沙丘形成的年代不详。据传,怀来县城所在地的沙城还是当年慈禧太后西逃时,看狂风劲吹,黄沙蔽日,遂起名沙城。当然,京津风沙源的形成,不是没有原因的:京津一带,属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年7级以上风力多达46天,燕山、太行山脉夹一川,形成西北风东进通道。这自然因素固然是一方面,但深层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前些年,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草原过度放牧,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自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治沙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场战争,国家投资,社会捐助,特别是科技造林手段的应用,有力地控制了土地的沙化。治沙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治沙展示了一幅现代农业的图谱。

今天,当我们作为一个景点来参观这座似乎从天而降的“天漠”时,只见银色的沙山上,滑沙的滑沙,骑马的骑马,姑娘们开着四轮车尽情玩耍。专家说,这剩下的200多亩的沙丘,构不成对北京的任何威胁,因为在它的四周,种上了一排又一排的长势茁壮的新疆白杨,形成了阻止内蒙风沙南侵的一道坚固屏障。随着防沙源工程的深入发展,京津一带有林地面积持续增加,防护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作用日益显现,沙丘反而成为希罕物。

2004年,位于河北中部的北京地区有13次大风过程,但真正形成沙尘天气的只有3次,较往年明显好转。同年,北京市城区可吸入颗粒污染指数达标率由1998年的27.4%提高到62%,辽、滦、潮白河流域每年减少河流泥沙流失量100多万吨。

治沙治出了瓜果满园

京包铁路高架桥下有一条黄土沟,听当地人说这条沟里住着一个葡萄大王,葡萄大王名叫侯文海。省长来视察时,他提出让葡萄上太空做实验的设想。省长很支持,后来,老侯被介绍到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所,花了三千元钱,同样起到了葡萄枝上太空的作用。从此,老侯实验田里的葡萄就与众不同了。今年是第二年结果,听说早被订购一空,连葡萄枝都被订出去了。

原以为传统的耕作方式和闭塞的信息沟通会让京津沙区人们的生活清苦贫穷,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方面也是保守的。但是,自从开展了治沙造林工程,一大批专家来了,投资项目来了,科技治沙的成功,改变了人们的理念。还是老侯总结的好:养活有腿的(放牧)不如没腿的(养鱼),没腿的不如扎根的(种树)。

据丰宁县林业局李树德局长介绍,他们每年举办科技方面的培训都都在40场次以上,培训人次在万人以上,每次带科技资料下乡,都被村民一抢而光。现在,在京津防沙源一带走访,什么生根粉、保水剂,地膜覆盖、容器育苗成了口头禅,什么王教授、张博士这些专家似乎都成了娘家人。

近年来,京津防沙源一带有许多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开起了加工厂,搞起了生态旅游,加入了合资企业。怀来县在沙石滩上开发的中法合作的葡萄种植与酿酒农场再过十天就可以出酒了,还有失传多年的青梅煮酒又被重新挖掘出来......

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不但变昔日的“风起沙飞扬”为今日的“风起涌绿浪”,而且给这一带农民带来了收入的逐年增加,真正做到了“国家要绿,农民要利”的双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