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精神的颂歌

2005-09-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段果平(《冼星海》导演) 我有话说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遭受外国列强凌辱欺压的血泪史,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先后侵略过中国,满目疮痍的旧中国给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痛,华人在世界上显得是那么地羸弱。冼星海就出生在这国破家亡的黑暗时期,强烈的救国激情在那个悲壮年代曾激励过多少热血青年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中,冼星海用他的战歌在民
族解放的斗争中唤醒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民众,以至于《黄河大合唱》至今一直成为了全球华人的某种精神象征。

这让我们联想起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柯维奇创作的《第七交响乐》(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在苏联为国保卫战中曾经给陷入重围的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振奋了军心士气,以至于苏军攻克柏林是在电台播放着这部交响乐的乐声中发起攻击的。同样,《黄河大合唱》在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岁月中,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奔向为民族独立而战的激流中。作为描写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人物传记片,它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作品中所表现冼星海的三次人生选择:为艺术而艺术,为祖国而艺术,为革命而艺术。在血与火的抗争年代,冼星海用他短暂辉煌的一生投身于大革命的熊熊烈焰中,犹如火凤凰那样,谱写出波澜壮阔穿越时空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在激昂的旋律中,我们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大中华的崛起,民族精神涅?的颂歌早已穿透时空而永恒。60年后的今天,在经历了苦难的浴火重生,经历了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之后,重温这段历史,对今天乃至今后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都显现出特别深远的意义。

冼星海的身上,充满着大革命时代那种先天之下忧而忧的深深烙印,国破家亡不当亡国奴的切肤之痛激发出国人对国家的深沉之爱,这爱让冼星海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作为人物传记片,人物的成长过程是刻画人物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拿出较长篇幅在剧中着力表现的主要原因。前几天,星海音乐学院的几位教授在看完《冼星海》后激动地说:“这样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雅俗共赏的故事情节,高品位的艺术陶冶,真应该让广大的师生好好看看,学学冼星海怎样做人,怎样治学,怎样报效国家。现在有的学生学了音乐后就只想找个好工作,怎样去赚钱,对国家和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冼星海的人生志向和艺术追求对那些缺乏理想,贪图安逸,盲目追从低俗的那些人来说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作为导演,我想有不少观众能在观赏《冼星海》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感悟,不也正是我们创作的初衷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