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抗战中的音乐丰碑

2005-09-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朝柱(编剧) 我有话说
我曾在《冼星海》文学剧本前言中写道:冼星海离开延安赴苏联不久我来到了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的歌曲陪伴我成长。新中国成立之后,像我这样一个曾随母亲讨饭的孩子,竟然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并能升入作曲系深造,盖因为我想成为冼星海式的作曲家。

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八年苦读期间,详细地查阅了有关冼

星海的史料,并认真地研究了冼星海的主要作品。或许我和冼星海有着极其相似经历的原因,我认为冼星海走过的道路,理应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以冼星海为榜样奋斗不息。

1964年,我赴通县搞“四清”。由于我生长在农村等原因,院党委书记赵?同志把江定仙、李元庆、杨荫浏、曹安和等和冼星海或有过交往、或专门研究音乐史的老艺术家安排在我呆的一个生产队里,朝夕相伴,他们多次谈到冼星海的轶闻轶事。其间,院长马思聪以“下马观花”的身份来到我队了解“四清”,与我同住在一个炕上,他也向我谈了冼星海在巴黎求学的情况。使我对冼星海的认识更具体化了。之后,李元庆、杨荫浏、曹安和等请我吃饭,让我参观了他们负责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冼星海展室”,并破例让我看了经钱韵铃同志修改后的冼星海日记等史料,使我对冼星海的了解更理性化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被打成反革命,送到农场劳动改造。在漫长的六年当中,没有钢琴,没有谱纸,作曲已经成为不可能。怎么办?我在劳动之余写冼星海的传记小说,这就是后来出版的《爱的旋律》。后来,我又把小说改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冼星海在巴黎》。两年前,有关领导和专家在议论拿什么作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力主创作电视连续剧《冼星海》。

冼星海的命运,是中华民族命运的缩影;冼星海的奋斗之路,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走向光明的典型;冼星海能创作出划时代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融进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同时,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还有一大批文化人走上抗日的战场,和冼星海一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周恩来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代文化战线上的不屈斗士郭沫若、田汉、洪琛、张曙、任光、塞克、光未然、吕骥、麦新……均未得到应有的历史地位;他们和冼星海一齐走过的道路,也未得到应有的歌颂。因此,我想通过这部电视连续剧《冼星海》张扬一下他们的精神和走过的道路,对今天是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的!

由于这一代文化战线上的不屈斗士涌进了时代的大潮中,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在文学、戏剧、美术等创作上取得了丰收,并产生了一大批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品。公平地说,以冼星海为代表的抗战歌曲所起的历史作用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则是最为突出的,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音乐创作上的高峰。

这就是我想通过电视连续剧《冼星海》说的心里话。直言之,我想通过冼星海为艺术而人生、为祖国而人生、为革命而人生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描写,希望能在今天观众的心中树起一座音乐丰碑――上书:抗战歌曲是不朽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