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少一些“精英”意识并非坏事

2005-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琳 荀舟 我有话说
近半年来,高学历人才自杀、出走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人们在为年轻生命的消逝而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在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归咎于应试教育,也有人认为是大学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等。笔者认为有一点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就是应试教育引发的“精英”意识也是他们走向极端的诱因之
一。

“精英”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为上大学奋斗时,一种“精英”意识就被一些学校不正确地灌输和强化:“精英”赚的是大钱,找的是好工作,过的是好生活。社会上一些企业也不放过人们对“精英”的向往和爱慕虚荣的心理,产品的广告词里不乏“专为精英人士打造”“新贵的最佳居所”等字眼,这些观念对象牙塔内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在很多时候,似乎“高学历”“名校生”就是与“准精英”、财富地位天然地捆在一起的。在这种心态下,社会和学生本人都容易形成不正确的期待值,两者相互作用,使一些意志薄弱者的神经变得更为脆弱。

今年暑假流行的“未来精英夏令营”的火爆,吃苦夏令营的备受冷落,无一不体现这种浮躁之风。在这种“精英”观念的“熏陶”之下,一些在校的学子也少了应有的稳重与平和,多了几分焦躁与功利。在毕业分配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高学历人士找工作时年薪少于几万的工作不做,小地方不想去,西部不愿意去,毕业就想一步登天,拥有与所谓的“精英”相配套的众多硬件。而当自己暂时还不能成为这样的“精英”,现实与期望值不符的时候,有的人便会深陷忧郁、颓废、痛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甚至走向极端。如果这时,他周围的人们对他也抱有同样的失望感的话,巨大的压力往往使他们难于承受。

我们说,大学生应当具备不断进取的意识,追求卓越,努力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真正的社会精英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他们应该具有稳定的人格、宽广的胸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愈挫愈奋的斗志。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总要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人,只怕自已倒,别人骂不倒。”精英是不是更要具备这种坚强的品格呢?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采取这种极端方式逃避压力的人毕竟是极少数,面对挫折,绝大部分人都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但身边发生的现象也告诫我们,要对这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所谓“精英”意识有所警惕。大学生要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善于在困难中砥砺品质,日后才能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