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架起希望的桥梁

2005-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今年7月,刚刚从西藏拉萨师范学校支教一年返回青岛的谭骏,来不及洗去身上的征尘,就加入了海洋大学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服务团,赴革命老区临沂走访慰问“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接着又到学校对口帮扶单位朱田镇一中开展支教扫盲。不久前,当记者问及他西部支教的感受和收获时,他说:“作为支教团的一员是一种骄傲,也是
一种拿得起又放不下的责任。我们愿做一粒沙石,架起西部儿童希望的桥梁。”

是的,自2001年开始,中国海洋大学已陆续向贵州德江县民族中学、煎茶中学派出了21名志愿者,向西藏拉萨师范学校、山南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派出了4名志愿者。这25名志愿者在一年的支教时间里,与当地的孩子和群众结下了割舍不断的情谊。

张彬是海洋大学第二届研究生西部支教团的成员,不久前他被授予山东省十佳大学生称号,在参加颁奖会返回学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获得的2000元奖金捐献给了他曾经支教过的贵州山区。他说:“我和德江已经密不可分了,德江情结将伴随我一生。”

同是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赵媛媛,在西部支教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十万字的支教手记。回校后,她依然活跃在志愿服务的一线,不久前被授予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公益之星,接着又被选拔为青岛市迎奥运志愿服务微笑使者。谈起志愿服务的动因,她说:“是西部的孩子为我带来不竭的源泉。”

回忆起2002年8月初到贵州时的情景,海洋大学第一届支教团队长张欣泉感慨万千――刚到贵州,张欣泉和他的队友滕云枫、刘臻被安排承担贵州民族学院德江师资大专班的英语教学任务。这个大专班的学员都是来自各乡、镇的小学、初中教师,年龄差距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怎么办?张欣泉和队友们就到县城上网学习教学经验,到当地学校听老教师讲课,还针对英语大专班的学员英语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准备了两套教案,既让水平低的学员能够听懂,又让水平高的学员提高学习兴趣。大专班的班长在学习期间不幸患了肝硬化,张欣泉步行20多公里山路到他家中探望。这位年近四十岁的中学教师,望着小老师满脸的汗水,感动得热泪盈眶。张欣泉和队友还利用业余时间多次为班长补课,使他最终赶上了全班学员的步伐,顺利通过了考试。

几年来,海洋大学西部支教团的学子们在支教期间除了做好教学工作,还积极“穿针引线”,为支教地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在贵州德江县煎茶镇有一座“海大桥”,这是海洋大学支教团的队员们用他们每月仅600元的生活费里“省”出来的钱修建起来的。这是附近各村寨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支教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我的经历和收获是丰富的。‘用一年有限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我想我做到了。”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窦娜娜这样对记者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