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5-10-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的话

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9月28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更好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本报今明两天摘要刊登中央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区、市)党委负责同志在会上的发言。

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冷溶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明确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的内涵、要求等问题;特别是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的方向、目的等更为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它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政治理念。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是人。这一要求贯彻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我们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又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首先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体现了我们党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它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它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所蕴含的新思想,更加显示了这条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那么,中国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呢?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公平正义,要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因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也不允许形成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所左右。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保证了这一点的实现。最后,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稳定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它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以及国内的稳定,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这一切,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两点启示。第一,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政治意义。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党中央考虑得更加深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处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我们只有这样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深远考虑和重大战略意义。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的办法,但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认真研究如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保持、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

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全党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不仅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而且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更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具体体现在解决为什么要建设和发展、怎样建设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上,这就需要确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发展观,从而发挥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二者的要求都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二者的任务都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全面提高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着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两项互相联系的重要任务;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推进这两大建设的互相联系的两项基本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首先,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熏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基本要求、实践基础和重大意义,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其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高全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能否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第四,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创新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同时又强调科学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始终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对我们党强调发展思想的继承;同时又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倾向,提出我们所追求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既强调了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又强调了发展的科学性,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一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都要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目的论,既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又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达得更全面、更具体,更富于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两个文明都要抓的思想,提出了“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毛泽东同志曾经为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新社会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发展观在继承我们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同时,又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任务,要求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这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内涵认识的飞跃和深化。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讲平衡、按比例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五个统筹”、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一宝贵思想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但在过去的较长时期内,由于急于求成,经济发展常常出现大起大落。从“九五”计划以来,我们吸取过去的教训,努力保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实现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们党一贯重视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协调发展的要求覆盖了发展的各个层面,从而丰富了协调发展的内涵,增强了协调发展的针对性。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讲求经济效益的优良传统,提出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改革开放以来,又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点仍然突出的现状,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应当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对我们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同时又根据新情况,充实了新内容和新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以人为本,二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同时,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某个人、某些人,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最核心、最突出的位置。

把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各尽其能”讲的是发展动力,即依靠谁的问题;“各得其所”讲的是发展目的,即为了谁的问题。我们要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紧紧围绕如何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如何使全体人民各得其所这两个方面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始终着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历来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理想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它本身不等于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快政治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加快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以人为本,是长远的工作指导方针,更是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想问题、作决策以及开展各项工作,我们都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民主平等,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的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在实践上应把握好几个着力点:

致力于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业主体。一是尊重群众的创业权利。浙江的活力之源,就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使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社会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二是拓展群众的创业空间。浙江抓住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配置资源,使更多的企业提升了发展层次,使更多的人获得了创业机会。三是营造有利于群众创业的环境。浙江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和财富,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编织“服务网”和“安全网”,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调动积极因素、调节利益关系、调整行为规范上来。

致力于保障人的合法权利,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一是在实现共同富裕中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保障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在关注民情民生中体现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事,切实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在推进民主法治中体现以人为本。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热情,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协调利益关系提供规范化的机制和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需求和利益。四是在发展生态文明中体现以人为本。浙江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

致力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最大限度地凝聚人的思想和观念。浙江坚持围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各类思想教育活动,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各类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坚持正确导向,贴近群众需求,改进舆论引导,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三是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浙江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努力使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新的提高。四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能力,重塑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充分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活力和竞争力,壮大民营文化企业的力量,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条件。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指针

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焦利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根本指针。辽宁按照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奋斗目标,团结一致,努力推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加快发展是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途径。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决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不能走粗放式扩大再生产的老路,而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我们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促进科技进步作为动力,采取了许多重大的举措。重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有大企业股份制改造,并全面完成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企业活力增加、资产增值、利税增长和职工收入增加的目标。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我们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空间,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合理限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一般竞争性领域。

全面振兴是目标。我们把全面振兴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要求,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经济建设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四位一体”全面发展。二是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继续充分发挥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快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开放型经济区的建设,通过各经济板块互连互动、协调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辽宁区域发展新格局。同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下力气扭转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三是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作为重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推进原材料工业的升级换代,切实转变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真正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以人为本是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推进振兴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不断得到实惠。我们集中各方面的力量,重点解决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一是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民生之本,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二是把城市棚户区改造作为“民心工程”来抓;三是加大对贫困群体的帮扶救助,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补贴标准。

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要任务就是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湖北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兴省”战略,着力在培育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方面下功夫。

积极破解“三农”难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中部地区农村人多地少,城镇化率较低,是我国“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能否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我们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去年全省农民收入的增幅达到13%。

加快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我们一手抓武汉城市圈建设,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从两个方面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一方面,全力支持武汉发展,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综合优势,联手对外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整合城市圈内资源,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和市场主体对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市场、产业布局与城乡建设的一体化,促进地区分工协调。在抓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以放权、放活为突破口,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通过简政放权、财力下移等有效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县域工业化,坚定不移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全省出现了一批增长势头好、发展后劲足的县市。

重视发挥科教、文化优势。我们在科教、文化兴鄂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在发挥科教优势方面,加快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通过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启动一批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专项,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促进教育、科研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探索建立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体系、吸引人才新机制和人尽其才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人才强省的目标。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在改善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我们坚持把改善发展环境作为地方党委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和吸引投资的关键环节。一是抓制度创新,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努力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行相对集中处罚权和综合执法改革。二是用正确政绩观和正确用人导向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建立新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干部任期监督机制。三是大力倡导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解放程度、改革开放深度、工作落实力度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上不断有新的提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