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塑大学的教育理想

2005-10-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
在北京今年的一次国际论坛上,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教授在报告的一篇论文中,曾经提出重塑大学教育理想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为此,记者对刘尧教授进行了采访。

大学的教育理想不可失落

记者:

您曾经用“喜忧参半”四个字评价当今的大学教育。喜的是――大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规模到质量、从公平到效益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高级专门人才。忧的是――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现代社会里的大学教育,随着物质无限度的发展,大学教育中人的灵魂已被物质欲望挤满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刘尧:近年来,许多大学提出,青年教师要硕士化、博士化,并大量评聘和引进教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历职称“大跃进”现象。追求高学历高职称,提高师资水平,这本没有错,但如果不实事求是,泛泛地要求高学历高职称,而不注意真才实学,就会助长大学教育形式化和空虚化,更为严重的是加速了大学教师庸俗化。大学教育的浮夸和形式主义之风已经抬头――不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注重教师的学术品质,不注重量才录用而只看教师的表面标签如学历、职称等。

大学教师本应教会学生认识人性本善,并以自己的美德为动力,去追求真理,去获取广博的知识,从而宣扬德行,影响社会,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其他社会成员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可是一些大学教师热衷于所谓教育的实用追求,大学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似乎早已被抛之脑后。因而,大学教育也越来越远离精神生活,越来越缺少对生活中崇高理想的追求,使现在的大学教育更多的着眼于复制具有人文和科学知识,却欠缺理想主义精神的受教育者,醉心于克隆一个个缺少个性的眼睛与心灵。

一个人如果没有心灵的力量,以及心灵的力量没有强大到可以辨识和选择外部世界,那么这个人的存在就将是很危险的,其存在的价值也就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中国目前“博士乞丐”的出现,可以洞见大学在促成学生“学历成人”时,忽视了“精神成人”的教育。记得哥伦比亚大学道格拉斯・斯朗教授所说,大学教育已经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这样的大学教育培养的人在角逐利益时,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大学教育并不缺少人文和科学知识,却欠缺人文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理想主义精神,这就是我们不能不直面的大学教育现实。

使学生实现“精神成人”

记者:那么,请您说说大学教育理想主义精神的内涵应当是什么?它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真的很重要吗?

刘尧: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大学教育同样需要信仰与精神的支撑。理想主义精神的存在,决定了大学教育活动中的人和大学教育的价值与品质。大学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它主要表现在从事大学教育的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和对教育活动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等,以及大学积淀和创造的文化及其培养的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即大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我所说的大学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主要指那些倾心于教育实践,发现和创造教育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心灵之火点燃学生理想主义信念的教师及其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实现“精神成人”的目的。

翻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教育史,大凡杰出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活动,无不闪烁着理想主义精神的光辉,给后人以鼓舞和力量。“有教无类”,这是孔子的理想主义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最早唱出了中华民族浪漫主义教育的光华乐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是蔡元培的理想主义精神,他用这种精神,引领一批学人开创了具有一代“风骨”的北大精神。今天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处在这种变化中的大学教育更需要理想主义精神,这种变化着的社会也为教育家提供了丰富的理想主义精神教育资源。当然,重塑大学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并不反对大学教育关注现实问题以及依据市场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调整。关键在于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创新和培养方式的翻新,大学教育更需要鲜活的教育思想和情感。大学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折射出的是人类正义事业和社会良知的精华。

康复教师的教学与学术生命力

记者:听到您的论述,人们不禁要问,如何重塑大学教育的理想?或者这样提问:重塑大学教育理想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刘尧:当然就是教学和学术两个主要环节。今天中国大学教学和学术管理的过分形式化、程式化,其不良后果促使了当前的教学和学术泡沫化,连带地反映了很多深层问题。比如:大学要研究并改革用量化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强行规定要在几级刊物上发多少文章、要出多少书、要拿多少项目和奖励才能升职的做法。因为大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庸俗化,以及争相发文章出书拿项目和奖励,通过非教学和学术的手段甚至作假现象必然多起来,教师的教学与“做学问”会变成庸俗的拉关系与“跑学问”,而不是促进教学和学术发展。

另外,大学要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术氛围,引领大学教师提升反思深度和超越性思考的高度,改变大学教育中人才培养功能的狭窄化、技术化倾向。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注重实用、只对专业技能感兴趣的单维化生活,使学习成了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在工艺层面的操作和忙乱中,个性和创造性逐渐消隐;在跟着潮流走的脚步中,心理封闭起来;在重理轻文中,感受力受到压抑,进而导致情绪抑郁、性格孤僻而不善心灵交流。于是,远大的人生抱负渐淡渐消,卓越的目光和豪迈的胸襟逐渐被市侩式的世故虚荣所取代,生命中的无聊感呈现出来,甚至出现了把经典名著丢在一边,而沉溺于网络世界享受流行文化的怪象。对此,大学教师的思想不能变得浮躁,更不能停留在庸俗的人云亦云的状态中,而要在浮华潮流中直面问题理性思考,并把思考的思想成果融化到大学教育中去,重塑大学教育的理想主义精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