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2005-10-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共产党总是善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不断

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和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国际新形势,明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目标在新实际新阶段的进一步升华和具体化。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有机地统一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在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和任务,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并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提出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的具体目标,从而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力地推动党的建设,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紧围绕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一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使命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始终坚持代表广大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不同历史时期形势和特点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具体实际出发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既着眼于当前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和任务,又瞻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我们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联结点和相统一的具体化,是以往经验、现实需要和未来方向的结合。

二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的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个时期,我们党总是把社会发展实际、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和党面临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提出充分体现党的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胡锦涛同志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的核心纽结和本质要求,就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关系到能否在实际中真正反映和贯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组织建设,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都呈现出新特点,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党适时提出了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战略任务。而做好这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工作,一方面要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形成和谐的群众关系和社会关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有利于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地说,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等,总之,就是为了形成党执政的最广泛、最稳定、最有活力的社会基础,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入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中。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胡锦涛同志对此作了深刻具体的阐发,要求“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提高六种“本领”,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实际过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新认识和具体化。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第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把科学的理论设想具体体现于当代的生动实践中。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科学的设想如果不结合历史过程、时代要求和具体实践来阐明,就没有任何价值。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科学设想与实际生活、前进方向与具体道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具体化为实践,同时也不断把实践的丰富经验提炼升华为理论,从而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第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促进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特征描述到本质揭示的转化。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不同方式的回答,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特征描述到本质揭示的过程。邓小平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精辟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客观形势,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和深化。通过提出全面、持续和可协调的发展观,进一步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道路;通过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进一步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等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具体。

第三,完善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更加重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质量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上,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位一体建设,再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系统;在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上,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提出“全面、持续和可协调发展”,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的认识,越来越自觉和成熟。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是我们党在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科学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分的社会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贯穿于四个方面的建设过程中。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坚持二者的统一,从更宏观的意义上讲,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条件、新问题,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要求,对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探索,是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永恒主题的创造性回答,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社会主体的活动和地位、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和内在作用等方面,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一,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它同党的根本宗旨联系起来,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和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它们尽管不乏积极的成分,但在本质上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从根本上还是以少数剥削者的利益为本。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是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能动地创造历史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的人,是在客观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不断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从必然走向自由的人。在现实的经济政治生活中,我们党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根本上说,就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量,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彻底地贯彻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代表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和历史主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多采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增添了新内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的世界形势下,在国内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提出并践行全面、持续和可协调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具体制定和实施“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追求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实质上就是立足本国实际,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探索创新着人类发展方式,丰富着人类社会发展模式。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不仅是国内改革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不断探索提供新鲜的经验,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并将它有机融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从而在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上证明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发展,我们对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根据经典作家论述的抽象理解,到“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的切实体验,从两个文明共同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认识的发展,而且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认识的拓展和深化。这种认识同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更加具体和深刻。胡锦涛同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明确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关系,明确提出了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发愤图强,一定能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政治更加昌明、文化更加先进、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为切实的体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