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内蒙古着力营造“人才流入”大区

2005-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润生 我有话说
内蒙古自治区近年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努力营造人才集聚环境和氛围,变“人才流出大区”为“人才流入大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截至2004年底,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598996人,其中党政人才163335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102749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471262人,企业经营管理
人才53719人,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64802人,技能人才16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93129人。这一可喜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自治区一系列聚才、用才的举措。

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人才项目工程

在积极探索人才储备制度的同时,自治区重点围绕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提出了“511人才培养工程”、“333人才引进工程”、“666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工程”、“新世纪321工程”。目前,“511人才工程”和“321人才工程”已经实施,其余两个人才工程以拟订实施方案。

为发挥本土高层次人才的作用,自治区从2003年开始,进行了“草原之光”硕士创业行动,从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选派了36名硕士、博士到旗县挂职锻炼服务。除此之外,每年还选派100名左右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以及区内外挂职锻炼,并先后选派三批共计57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赴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经济管理培训。

内蒙古还高度重视中组部、团中央开展的“博士服务团”工作,先后接收了四批共计44名博士来内蒙古挂职服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博士服务团成员张伯旭现挂任呼和浩特市市委副书记,他成功引进台湾建鼎集团在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汉鼎光电(内蒙古)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投资2亿美元,2005年投产后当年可实现产值80亿美元,为打造我国北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博士服务团成员潘爱华现挂任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他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现状和发展条件,确定从三条产业链入手,推动风力发电与风机制造业同步发展,推动太阳能与硅产业链的建设,推动稀土的应用延伸到电子信息产业,为内蒙古规划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他还促进了清华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全面合作。

举才荐才,不断探索人才引进工作新机制

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为依托,积极吸引各类人才,是内蒙古人才流入的一大特点。鄂尔多斯蒙西集团不仅以建材产业为平台引进了专家孔建民,使该集团在建材特别是水泥生产领域一路领先,而且采取课题招标的办法,先后在上海理工大学、中科院等进行了50多项科研课题招标,有60多名国内高级人才中标,实现了一流人才通过“契约”形式为其所用。呼和浩特市托县金河集团在上海建立了科研实验基地,聘请上海市高级生物科技人才为集团服务;托克托电厂从全国各地引进36名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筹建工作。内蒙古大学以年薪10万元从中山大学引进一位特聘教授,并专门拿出300多万元建立了“基因工程实验室”,为完成国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科研课题提供了智力支持。

内蒙古吸引人才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加强人才载体建设,筑巢引凤,而且积极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新观念,推动人才的柔性流动。通过建立工作站、创业基地、实验室、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平台,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来内蒙古创新创业。目前,内蒙古已建成国家级和省(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重点学科38个、重点实验室13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科研工作站12个,建成高新技术企业181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区2个,并投资1.8亿元在北京中关村建成了京蒙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些载体,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另外,以技术入股、担任顾问、高薪聘请、课题合作、项目承包等形式,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阿拉善盟针对引进人才难的现实,聘请澳大利亚、中科院等44名专家学者到阿盟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专题讲座、资源开发指导、项目研发等合作,借用“外脑”弥补高层次人才的不足。

为了用好用活本土人才,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内蒙古的人才市场相当活跃。全区12个盟市和84个旗县(市区)建立了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其中规模最大的人才市场是包头国家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和呼和浩特面积达6700多平方米的西北地区最大的首府人才市场,组织人事部门还建立了全区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以及人才网站。1999年以来,全区共举办各类人才交流会1128次,为2.2万家用人单位和近55.07万人提供了服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