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个应当关注的问题

2005-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陶西平 我有话说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着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完善素质教育理论,以统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指导素质教育的实践。

那是1983年,当时北京八

中在校长陶祖伟的倡导下,提出了“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的教育目标,并且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素质教育大纲,在学校内开展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实验。这是我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后来,谈素质教育的人多起来,而关于素质教育的争论也就越来越激烈了。直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认识才在政策的层面相对统一了,从而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重点以及推进的策略。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实施素质教育。于是出现了“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引起了一些同志对素质教育的质疑。特别是当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发生明显冲突时,就有一系列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答。而这时,许多同志往往感到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应当说我们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是不够的,在相当一部分高等师范学校里,对素质教育并没有当作一门科学来看,甚至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提法,并不是科学。

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实践,而成功的实践需要用科学的理论统一从领导者到一线人员的认识,才能使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稳定的基础,才不会使得人们莫衷一是,或者各行其是。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不仅有必要而且有条件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完善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以提供深化教育改革的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协调发展,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基础教育相当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忽视打好全体学生的全面的素质基础,特别是忽视对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地区和学校的实验,很快进入学校改革的层面。各级各类学校也进行了多种其他的探索与实验。但是,微观层面取得的进展,却在相当程度上受着宏观层面的制约。

从理论上讲,素质教育搞好了,中、高考考试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但是,由于选拔考试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尚难于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主要还是局限于检测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所以,采取加重负担,以教师为中心,增加应考指导和应考练习的方式,同样可以使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甚至更好的考试成绩。

于是,学校教育面临价值取向的两难境地。按照现行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办学,可能会带来学校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但又可能难于取得良好的中、高考成绩,从而也就难于取得上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的认同。没有这种认同,学校就无法进入良性循环,甚至生存都有困难。

于是不同学校对此进行了不同的价值判断。一部分学校坚持推进素质教育,但在取得一定的社会赞许的同时,如果中、高考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也面临巨大社会压力。相当一部分学校实际存在工作中的二元现象,即在低年级进行一些素质教育的探索,毕业年级仍走老路;一部分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课题的研究,另一部分教师仍然依照老路把关;表面上倡导素质教育,实际上仍然保持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这些现象的出现,学校有一定责任,但显然不能单纯指责学校,因为这些问题只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根本解决的。

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标准与方式相对单一的矛盾,与劳动人事制度重视以学历层次为主的选拔标准的矛盾,与社会和家长重视以中、高考结果评价学校的价值观的矛盾,与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对滞后的矛盾,以及与媒体舆论导向的矛盾,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

因此,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加强统筹,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是加强党委和政府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领导,增强深化教育改革的坚定性和稳定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关系国家发展,也关系国家稳定的战略决策,是国家行为,体现国家意志。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领导这项工作中去,切不可掉以轻心。党委和政府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领导和统筹协调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

有些地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同志用错误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干部与教师,向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违背教育规律的要求。有些地区为了追求中高考的优秀业绩,竭尽所能举办一两所高标准的学校,严重侵害了广大群众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有些地区为了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要求公办学校大量举办民办学校,而这些公办学校举办的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吸引生源主要依靠高的升学率,从而形成了一种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利益驱动机制。

党委和政府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统筹协调上。只有加强统筹,才能统一教育的价值取向,才能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才能少走弯路,使素质教育健康发展,不致于导致社会认识上的分歧,甚至混乱。(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