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05-11-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文宣 我有话说

作为一所新兴的本科院校,怎样尽快缩小与成熟本科院校的差距?这是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人思考最多的问题。

自2001年12月起,该校以引进ISO9000族管理体系

为契机,着力构建包括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配置、教学管理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等全方位的本科教学体系,促进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有效提高。

更新理念求变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2002年4月起,重庆文理学院就以“办什么样的本科院校,如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大讨论。通过全面清理办学思路,深入探讨新的办学理念,全校逐渐达成了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生命、追求教育进步的学习精神、践行质量立校的学校品格”的多科性、学习型、教学型本科高校的共识。

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开放式教育观,建立现代人才观,树立竞争型质量观和素质教育质量观,并乘势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002年11月,学校召开第一次教学工作会。会议提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大文大理”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并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按“大文大理”理念构建“大平台、宽口径、多选择、二分三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随即,学校创造性地设立基础学院,打破过去以系为主体形成的“小作坊”式的封闭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流水线”式的开放培养模式。学校将一年级本科生交由基础学院集中进行教学与管理,先由基础学院通过通识教育平台进行“粗加工”,再由各系通过学科基础平台教学、专业基础平台教学进行“深加工”。基础学院通过引导本科新生连接高中生与大学生的经验,通过建立跨专业的平行通识教育平台,夯实学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跨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学年结束时,学生根据个人志愿、综合成绩和有关规定重新择系选专业。结合学分制教学改革,学校制定了“平台+模块”的柔性专业教学计划,强化学科基础,强化能力和素质培养,强化专业方向优势。

这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更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重大变革!此举打破了学生进校只能接受垂直的专业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摆脱了“一考定终身”的束缚。高考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可以得到适当的改变,入校后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下降的矛盾也得到明显的改观。近两年来,学校200多名学生经过努力,如愿重新选择到新专业学习。

基础学院漆新贵院长讲,创办基础学院,探索“大文大理”,打破垂直的专业教育模式,实施平行的通识教育,决不是赶时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培养模式上的重新建构!他说,此举充分体现了新教育“为学习者学习服务,为学习者发展服务”的本质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改善条件强基础

条件是发展的基础。重庆文理学院注重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确立本科教学的主体地位。

学校抢抓发展机遇,低成本、快速度、高规格地建成了红河新校区。15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正式启用,使7000名学生顺利入住新校园,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如今,学校有800元以上的教学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教室(含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277间(23826座),教学用计算机2000余台,馆藏图书104万册,中外文期刊916种。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化学、生物、物理基础实验室先后通过市教委组织的评估验收,2000余万日元贷款项目设备和财政部资助“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设备及学校自筹经费2000万元设备陆续到位,学校教学基本设施和实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学校稳步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初步确立了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现有14个院(系),专业数增长到33个,在校学生近13000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超过半数,外国留学生实现零的突破。学校形成普通本专科教育、高职本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以文学、理学为骨干,以教育学为特色,法学、管理学、工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学校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提高整体办学能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2004年5月,学校召开人才(师资)工作会,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近期、中期规划。通过实施“教授工程”、“研究生工程”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工程”,采用培养一批、引进一批、聘请一批的思路,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目前,学校教职工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占69.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提高20%,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近100人。现有教授30余人、副教授近200人,外聘专家教授30余人。2004年,学校一次性大规模引进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外籍教师11人。各学科专业的学术骨干队伍初步形成,有3人首次入选“重庆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有37人成为重庆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有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1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足进步,促进了学校由专科向本科,由单科向多科的转变,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及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数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3个学科先后获得副高级职称评议权,2005年学校被重庆市正式确认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立足建设见成效

质量源于建设。重庆文理学院紧紧抓住学科、专业、课程等七大建设,大力推进教学发展。

学校根据“双订单”教育理念,建立新专业申报听证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的意见,并对拟设置的新专业进行质询与听证,投票决定新专业的设置。此举不仅促进了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而且实现了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支撑,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改革目标。学校通过整合、改造、“休克改建”等方式,大幅度开展专业调整改造,不断形成新的专业方向。他们把专业分为优势、特色、扶持三类,在加强合格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第一批校级重点专业建设。他们提出“构建以精品课程为龙头,以重点课程为骨干,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以专业主干课程为支撑的课程体系”的思路,加强课程(群)建设。现有市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群)40门、在建文理基础教育指导选修课程40门,专业主干课程均已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学校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制定《教材征订工作规程》,启动“校本课程教材”建设工程,确保本科专业必修课都能成为优秀教材。

学校结合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现有在研教学研究项目和教改项目近90项。2001年学校获重庆市首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4年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中2项成果被重庆市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创新管理保质量

管理出效益。重庆文理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全面推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个标准整合起来的“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并实现了三个标准的三重认证,开中国高校教育质量认证的先河。

学校确立了“教育即服务”、“学生是学校的主要顾客”、满足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教育需求是教育质量的根本内涵、“学生为本,用户第一”等新型教育质量观。他们强化了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改革是学校核心的改革等意识,确保教学议题、教学经费、教学管理干部优先三大政策的落实,实行向教学第一线、向教学单位、向高层次优秀教师倾斜的三大工作原则,从根本上确立了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学校通过围绕教学产品的提供和实现,开发了《教学管理控制程序》等4个程序文件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若干作业指导书,识别了教学的主要过程,设计了质量控制点,制定了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的主要质量环节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他们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全面推进分级教学管理、领导干部听课、教师挂牌上课、学生全员评教、教学目标考核等制度,充分利用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外部质量审核、教学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投诉等手段,使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化,对教学过程环节全面实施质量监控。学校针对发现的不合格项及其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闭合环路,从而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

2003年和2004年重庆市高校“专转本”统考,该校连续两年获得第一名;重庆市首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比赛,该校学生梁丽娜一举获得一等奖第一名;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校代表队荣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获重庆赛区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两名学生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一等奖;该校田径代表队蝉联重庆直辖后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七连冠”;该校囊括重庆市首届大学生健美操比赛体育专业组3金2铜;2005年重庆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该校分获体育专业组男、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在第八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重庆赛区比赛中,该校男、女代表队均获专业队第一名。近两年来,该校多名本科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4年7月3日和11月13日,重庆市教委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连续两次在重庆文理学院召开全市学校管理工作现场会。该校以强化管理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实现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褒扬。

2005年7月,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校长牟延林教授主持的课题《高校“三标一体”教育质量模型的探索与实践》历史性地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对该校艰苦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全新本科教学体系的最大褒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重庆文理学院副院长兰刚教授称,学校构建本科教学体系的一系列举措,已经显出了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目前,该校本科教学质量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发展势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