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时代同行

2005-1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韩小蕙 我有话说
今天,2005年11月8日,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第六次记者节。

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隆重的一次表彰大会。172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笑逐颜开地来了,78名历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满面春风地来了,各个新闻媒体的代表喜气盈盈地来了,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领导和同志们来了……500多位老中青新闻人,带着北国晶莹的冰花、

南方温润的暖风和雪域高原的朗声大笑,会聚在祖国的心脏。

9时整,表彰大会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开始。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心华代表中国记协宣布关于表彰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决定后,包括本报优秀记者杨荣等在内的45名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依次列队走上主席台,从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手中接过奖牌。此时,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生动明媚,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响彻会场;放眼会场外,是海水一样澄澈的蓝天,是满世界的阳光灿烂,前一天的大风吹走了连日笼罩在京城的雾霭,老天也在为新闻工作者们鼓劲!

掌声又响起来了,把他们5人迎接到台上,发表讲话。

他们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今天代表全国新闻工作者站在这里,向党和人民汇报这支队伍的工作、生活、思想、胸襟、精神、情怀、境界……

人民日报社的年轻记者赵亚辉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坚持深入到新闻的第一线,先后到达印度洋特大海啸灾区、喜玛拉雅山等艰苦的新闻现场,面对面地采访报道;

新华社中年女记者张严平坚持不懈地实践“三贴近”方针,多年来采写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稿件,尤以重大典型报道和普通人物报道成绩卓著;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总主持人白岩松在香港回归现场等重大直播报道以及日常工作中表现出色,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大奖;

辽宁电视台青年记者吉永成长年深入基层农村采访,足迹遍布辽宁省100个县市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被老百姓誉为“铁脚记者”,被同行誉为“新闻黄牛”;

西藏日报社驻林芝记者站站长麦正伟爬雪山、穿密林、攀悬崖、住岩洞、涉激流,始终植根于西藏的基层新闻工作,还带出一大批年轻记者,为高原新闻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泪花,湿润了一双又一双眼睛。先是慢慢的,后来由慢到快,会场里形成了一股越来越强烈的罡风,在每一位与会者的胸膛上,激越而自豪地鼓荡起来:我们是一支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忠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队伍,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是一支让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

还带着满脸拉萨阳光的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普穷说,听了领导和代表们的发言,我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真多。我今年29岁,已经在西藏工作了7年,回去后更要努力干,把西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深入挖掘,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好好宣传。

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温州晚报女记者郑雪君说,我感觉这次不仅是开了个会,而是思想和灵魂都受到了洗礼。当一个记者不仅是写几篇稿子就算了,而一定要把新闻工作当成崇高的事业,才能为老百姓做更多的工作,起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自己也才活得更有意义。

解放军报女记者江宛柳用温文尔雅的语气,吐出两个分量很重的字:“责任”。她说,李长春同志讲得真好。我们部队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之外,又加了一条“贴近基层官兵”。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记者就当不好。

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老编辑郭景哲说,我今年69岁了,今天看到这么多受表彰的年轻记者,很受鼓舞,中国新闻事业要不断发展,必须后继有人。我们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低俗的单纯追求收视率的作品,违背了新闻道德。应该告诉年轻人,要牢记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中国记协的领导同志们也表示,这次大会太精彩了,我们在主席台上看得清楚,下面很多同志都感动得落下眼泪。党中央给了我们这么充分的肯定,是对全体新闻界的巨大鼓舞和激励,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好。(本报北京11月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