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电影从未让英雄主义缺席

2005-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兴东 我有话说
牛玉儒走过了死亡的门槛,然而他走进了群众的心坎。一首发自民众的悼诗深深感动了我:“八月青城平添愁,欲向苍天一哭休,三百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寻老牛?”

我投入剧本创作就是踏上“寻找老牛”的心灵旅程。牛玉儒的事迹报告我听了两次,阅读了大量的报道资料,不到四万字的剧本完全可以从中编造出来。但是,

我必须要到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去,去感受,去发现,去寻找更新更真实的细节。

电影编剧是影片的第一个采景人,冒着内蒙高原的风雪,在寒冷的冬天,我寻找“老牛”。上路了,“牛书记关心奶牛奶农”的情节最先在我心里活跃起来。我从养牛农户家,到牛玉儒多次去过的昭君牧场,到蒙牛、伊利乳业集团……我渐渐读懂了牛书记心中打造“中国乳都”的宏图大业。

在牛玉儒的办公室里,在他的家里,在他接触过的下岗职工和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在他亲人和市民的回忆和怀念里,我渐渐靠近了这位英年早逝的市委书记。为了进一步了解他最后的岁月,我在北京协和医院牛玉儒住过的病房里,访问了为牛玉儒治疗的主治医生,我阅过厚厚的病案,详细了解牛书记三次请假回呼市的情况和请假的记录,生活的真实细节成了支撑我结构剧本的钢筋水泥。

让我最感动的是得到了谢莉同志的支持,她怀着剜心般的苦痛再次接受了我的采访,每每谈到牛玉儒身患重病,仍要回去工作,她心里特别酸楚,她常劝牛玉儒:“缺你地球就不转了,市委没了你,工作照常干,咱家里没了你,可就不是个家了。”妻子对丈夫的真实情感让我感动泪下,在北京住院护理期间夫妻间经历了生死诀别,有很多细致的情感,单凭编造是不可能想象出来的,面对死亡很多复杂的情感只有亲历者才有所记忆,没有深入的了解是不可知的。现在看“夫妻谈癌”那场戏,如果没有谢莉对我讲起了,那次她住院做乳腺手术,当得知最后切片证明不是癌,牛玉儒激动地拉着她的手哭了,我怎么敢去设计那场“夫妻谈癌”呢?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资源,只有用心灵的情感才能开掘出来。

检验剧本优劣的尺子,是看编剧占有生活还是缺少生活,是充满激情还是无病呻吟,其根本区别在于贴近了生活还是脱离了生活,贴近了就有感情,贴近了就有能源,这是我多年从事编剧的原则。

牛玉儒当过包头市长,任过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殉职于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岗位上。面对这样一位高级干部,身后的故事相当丰富,接触的矛盾也相当复杂,感人的事迹也相当多。电影不是事迹的证明文件,也不是先进材料的画面再现。电影必须有一个惊人的核心故事,将观众视点聚集在一个戏剧方向上,向核心的关键问题奔去,一刀见血地揭示戏剧的精彩部分,把人物最致命的情节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样生死的主题就凸现出来了。于是,我选择他突然得知患上癌症,死神向他发来请柬,他将怎样地应对,作为全剧的切入点。牛书记在他一生中处理过上百上千的重要文案,但是,这次是他必须处理的危及他生命的决策,面对死亡这个人生最后的课题,他如何面对死亡?

牛玉儒的回答:“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这句特写台词,统治了全剧的人物心理走向,当一个人将工作事业视为生命的时候,他的生命就有了让平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度。这句话也是全剧的核心台词,是牛玉儒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一把尺子,权力和职责放在事业的激情和发展的紧迫感上,快速的工作节奏和高质的工作效率,更体现在牛玉儒与死神争分夺秒搏斗中。正是这种激情,使工作成为他生命的全部,演绎了使命高于生命的大写人生。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省。这是一切剧作追求的境界,也是观众衡量一部电影优劣的尺子。怎样能让观众在熟知新闻之后,依然被电影中的故事所打动呢?我强调入戏要快,前十分钟就让老牛看到死神送来通知,让命运很快地掐住老牛的命脉,看到市委书记遭袭死亡的威胁,在观众眼前建立起强烈的同情和期待。

电影只有突出情感才能突破新闻让观众已知的事实,抓住他们夫妻情,干群之间的感情,写真人真事必须让观众动真情,《生死牛玉儒》就想情绪浓烈,不敢淡化,要煽情不要移情,不怕别人说煽情,就是要把人物内心的情感摆进生死关头,让观众始终看到老牛在病魔痛苦和履行职责间的挣扎心态,为主人公的坚强意志所感动,所思考。

冲突淡,没戏看。写真人真事容易搞成交待故事,冲突被淡化了。没有冲突就没有性格的力量。我在剧本中不回避夫妻间的冲突,母女之间生死观念的冲突;牛玉儒与医生的冲突;牛玉儒与亲属的冲突;特别是自身同病魔的冲突,在这些矛盾痛苦中,生命的危机是这部戏的总体危机,从癌症悄悄袭击到癌细胞扩散,到把死亡想清楚后的毅然抉择,三次回呼市,最后魂归科尔沁草原。电影要将这个高权重任在身的男人放到死亡的试管里,检验他的意志和信念,奏响一曲当代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故事。

写过了《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法官妈妈》等等,有人疑问,你怎么又在写英模人物?怎么你就缠住了主旋律下不来了,你应该再写几部像《天国逆子》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的本子,现在到影院的人是寻娱乐,谁还到影院去受教育。

从事编剧30年,我把思考写在胶片里,放大在银幕上。细想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将老将黄忠英雄气概筑进胶片的那天起,一百年来,中国电影从来没有让英雄主义缺席。电影用胶片记录着再现着为中华民族复兴而献身的英雄豪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冲锋陷阵的人,抗击外寇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这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崇高的精神和气节,已经成为鼓舞人民建设国家的精神号角,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火炬。牛玉儒执政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最具先进性的时代精神,电影没有理由不把镜头对准人民爱戴的人,我有责任让他在银幕上复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