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谢铁骊:把精神力量传递给观众

2005-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春利 我有话说
近日从金鸡百花电影节晚会传来喜讯,谢铁骊导演获得“终生成就奖”。这让我期待尽快见到谢铁骊,了解一个视电影如生命的人,一个健康勤勉的导演为什么5年没有拿起导筒。

谢铁骊的家,简朴却整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书房里成堆的新书和书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迹的手稿。谢铁骊虽然年过八旬,不拍戏不是因为身

体障碍,更不是躺在自己曾经拍摄的《早春二月》、《海霞》、《鲍氏父子》等一批闪烁着光芒的片名上高枕无忧,他正在寻找着什么?内心充满着困惑!果然,谢铁骊摊开双手有点无奈地说:“每天除了必须做的事情,所有能够支配的时间都用来找剧本了。目标主要是中篇小说,但是看到的大多不如意,连写偏远地区的都少不了三角、乱伦当作料,严肃而有深度、让人掩卷不眠的作品真是太少了。”谢铁骊说,看到好东西他特别激动,创作的冲动马上就来了,可是资金又是个大问题。快人快语的谢夫人在一旁忍耐不住说,当年为了将郁达夫搬上银幕,他们在筹措资金上屡屡碰壁,一位郁达夫家乡的官员竟然说,拍一个过去的人有什么用,我们还不如留点钱修我们的厕所呢!谢夫人说,找上门来的本子也不少,但是质量不行,谢铁骊绝对不接,任凭是怎样的关系多少金钱的诱惑都不行。谢铁骊笑说:“我得保住晚节,对得起人民给我的荣誉呀!”说着,他又让谢夫人拿出国家广电总局和国防部联合授予他的勋章给记者看,一副无限珍惜的样子。

一生与电影结缘,又是中国电影百年的见证人之一,谢铁骊视电影为生命。他深情地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只比世界首部电影的诞生晚了5年,左翼电影又承担起唤醒民众的重任,《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影片,不仅有审美魅力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让人至今难忘。谢铁骊说:电影发展太快了,技术上能够做电脑特技,能够营造出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场面。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谢铁骊坦率地说,“现在有些影片我觉得太过于花哨,什么手法都用了,可是,看完了就完了,什么都留不下。相反一些小制作电影倒很好看,因为摆不了大排场,就只能在人物关系上在故事上下足功夫,这反而使电影好看了。”他感慨地说,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大众的,也应该肩负起它的社会使命,就像当年鼓舞着我们这代人的左翼电影一样。谢铁骊深情地说,艺术的作用不能忽视呀!当年作为新四军的一名文艺兵,他亲眼看到本来疲惫不堪的部队在他们的歌唱的鼓舞下行军有了劲头,看到临时搭建的“鼓动棚”中的演出是多么鼓舞士气,看到炮火硝烟中他们的快板书如何产生了巨大效果,看到掩埋牺牲战友遗体时那一双双无怨无悔的眼睛……从事电影工作之后,他又看到了电影带给观众巨大的震撼:《海霞》让多少女孩子有了当兵梦,《早春二月》又让多少人开始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走上革命道路……

电影就是谢铁骊的生命寄托,看到他激情澎湃的样子,就会明白谢铁骊为什么挚爱着电影,又绝不容许自己轻易导戏。他的心中期待的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期待有一天把它传递给观众。

谢铁骊1925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青江浦(现为淮安市)。1940年参加新四军,次年被分配至十旅文工队当演员,后任中队长、戏剧教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30军文工团团长。1950年调至北京,在文化部电影局筹建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院前身),任教3年。1954年任电影演员剧团常务副团长。1956年起任北影导演,任《林家铺子》、《红旗谱》副导演。1959年独立执导海战片《无名岛》。1960年将周立波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搬上银幕,影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受到好评。1963年将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并拍摄成电影《早春二月》。从影以来,共拍摄了《海霞》、《鲍氏父子》、《今夜星光灿烂》等30多部影片。现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委会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六届主席、第七届名誉主席,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