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明孕育新农村

2005-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建文 我有话说
27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在“包产到户”协议上按下的历史性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改写了中国发展的历史。

如今,我国农村又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契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一战略蓝图的绘就,给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

新的任务,新的使命,新的举措,新的征程,亿万华夏儿女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满怀信心地进行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变革,进行着建设充满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阔实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亦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提出,既为农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3亿华夏儿女,9亿在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完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实现,始终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积极探索解决的带有根本性、总体性和长远性的重大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的农村能不能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能不能显著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不能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兴衰存亡。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掌国家之命运,系天下之安危。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给予特别的重视。

村民疾苦常牵挂,群众冷暖记心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极为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巴蜀之地的贫困山区,在江西、河南、湖南等产粮大省,中央领导同志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倾听农民心声。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到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从丰富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农民们切身利益的每一个话题他们都极为重视。

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近年来,中共中央多次就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使农村发展的战略部署更加明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更加清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动员各方面力量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农村发展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后,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会上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并明确指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高度重视农村。这一系列举措为我国农村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农村的长远发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协调共进、缺一不可。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唐凯麟教授说,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农村面临的新形势,着眼农村发展的新实际,进行的新的理念概括和实践探索。它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在农村建设领域进行积极探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它进一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农村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目的更加明确,途径更加清晰,眼光更加深远。

围绕经济建设,服务发展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主旋律在中华大地铿锵不绝;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成为亿万中华儿女的壮阔实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周彦召认为,短短20字的战略定位,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主要是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加务农劳动者的收入。而建设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则必须依赖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文明素质。

人改变环境,环境影响人。农村环境面貌反映了农民的文明化程度,也体现了农村的社会风气,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种地靠天收,吃水贵如油的穷山村,镇里在创建精神文明村镇的过程中把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作为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来抓。镇里从30多公里外引来黄河水,建起了万吨水厂,结束了竹林千百年来缺水的历史。全镇还不惜巨资建成了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成立了环卫队,实行环境卫生规范化管理。全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镇绿化,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12平方米,昔日荒凉偏僻的穷山沟,如今变成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观光旅游区。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村委会和村民关系也更和谐了。

中原一隅文明共建释放的巨大能量,折射出华夏农村发展的壮美前程。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后郑广永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所以能达到农村发展、群众满意、社会和谐的良好成效,主要在于我们党所领导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农村发展实际和老百姓的切身需要实现了有效结合;在于我们党在领导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于各村镇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把提高村民素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作为建设的根本,重视解决农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在于广大农民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积极配合热情参与到创建实践中来。

农民既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民整体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8亿的劳动力中,小学以下的占40%,初中文化的占48%,高中文化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如何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成为横亘在各地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必须予以解决的难题。

甘肃临泽县平川镇在精神文明创建中通过狠抓群众教育,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镇财政逐年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确保全镇中小学入学率100%不下滑。镇农技人员经常深入村社,根据农民需要,为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使90%以上的农民户均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江西省新余市姚圩镇将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作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以典型引路,以镇党校、村党员活动室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面向村组干部、党员、民营企业主和专业户代表,广泛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把奶牛、生猪饲养、莲藕、葛根种植与加工,药材与柑橘栽培等实用技术,手把手地教给群众。目前全镇已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学会9个,科普文明村3个,科技示范户257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覆盖在每个村落。

可以看到,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内在动力与迫切需求,只要我们对怎样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找到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与培养途径,并在政策上和财政上给予积极的引导,就能使这种积极因素变成群众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自觉行动,就能成为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稳定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紧紧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进创新,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战略举措落在实处,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

展望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路并不平坦。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全国各地农村社会文明风尚发生可喜变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广大农村精神文明状况的主流。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的一些局部地方和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希望也在党;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党,希望也在党。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志良说,面对时代赋予的庄严历史使命,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展示了其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统筹能力,充分展示了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充分展示了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坚定决心,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各地农村蓬勃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既为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进创新提供了基本前提,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大局,山西省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围绕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以促进农村奔小康为切入点,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实践中山西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联系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和工作大局,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唱好“主角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有位、有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班子建设入手,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建设合格的农村精神文明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

为了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服务农村基层文化的能力,不断丰富农村基层群众活动的载体,广东省湛江市组织健康文化节、挖掘特色文化村、构建便民文化室,把文化工作做到最需要文化的地方。今年以来,湛江市有关单位纷纷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组织农民文化节、农民运动会,建设农村“文化铺仔”、流动图书馆、博物馆等。通过改造传统节日,让农民自娱自乐,自我教育,激发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使农民真正成为文化的享受者和建设者。同时,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科普意识、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农村。

如今,湛江乡村文化名声大振。遂溪醒狮队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山西)金奖,梅录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遂溪县获得“中国醒狮艺术之乡”称号,雷州市潮溪村、东林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为了正确应对新时期广大农民在精神生活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提高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能力,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各地文化部门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为抓手,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求知、求美、求乐的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乡镇和村一级文化阵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巩固和拓展农村文化阵地;并以此为依托,加大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力度,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

由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14部委联合开展的文化、科学、卫生“三下乡”活动,自1996年开展以来,不断拓宽“三下乡”的渠道和途径,积极探索下乡的新机制,为农民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受到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去冬今春以来,“三下乡”工作又取得新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共送图书下乡6700万册,送戏下乡75万场,电影下乡170万场;下去科技人员250万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36万场次,9800多万农民参加了培训;下去医疗队5.7万支,给近3800万农民看了病。

沃野花开,醇香更浓。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说,勇于探索善于建设的中国共产党,自觉遵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更加注重社会实效,更加注重贴近实际,更加注重着眼细节,更加注重谋利为民。广大农民在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凝聚力显著增强,社会也更加和谐安定了。

蓝图绘就,前程辉煌。我们坚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征途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不断开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