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学术综述

2005-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姜守诚 我有话说

始建于魏晋时期、纪念老子修道成仙的老君台。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给世人留下了不朽著作――《道德经》,由此开创了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老子学说及其衍生出的道家、道教等流派,

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研讨和交流老子及道学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加强中外学者间的沟通与合作,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河南省政协共同主办,周口市人民政府、鹿邑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0日至11日在周口鹿邑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德国、韩国及港澳台等12个国家和地区及中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不仅有利于促进老子道学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挖掘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在建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中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对推动老子道学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也大有裨益。

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近百篇,与会学者围绕“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这一主题,分别从“老子《道德经》及道学文化现代意义的研究”、“老子生平与思想的考据研究”、“道家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儒道关系研究”、“老子思想对人类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借鉴价值的研究”、“老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借鉴的研究”、“老子故里鹿邑文化的研究”、“21世纪新道学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等九个议题展开讨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许抗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周桂钿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胡孚琛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系王珏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刚教授、美国明道大学张绪通教授、加拿大学者胡碧玲博士、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丁原植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白奚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系刘国梁教授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做了大会报告,另有五十位学者做了简要发言,其他与会代表和旁听观众则以自由讨论的形式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这些观点充分地展现了近年来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学术性。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老子其人、其书及事迹考辨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生平事迹,学术界一向存有争议,并因此而引发了长期的学术论战。这一问题可具体地分为两个内容:首先,历史上是否确有老子?老子到底是谁?其人生于何时、生于何地?其次,《道德经》一书何人所撰,其著作权是否归属老子?王岳川教授对此做了解答。首先,他对笼罩在“疑古”思潮下的老子研究模式给予了批评,认为:老学研究应当走出“疑古”和“信古”那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进入“释古”的新学术视域下重新思考。老子其人虽经历代史书典籍不断地“误读”,却也大体勾勒出老子的完整形象: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掌管过东周王室的史书典籍,比孔丘略早,丘曾问礼于他。《道德经》一书,乃由老子本人所著,成于春秋末期。虽或经后人修改,但基本上反映了老聃的思想。这一点,已得到了文献材料和地下出土文物的双重印证。

关于老子故里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其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某些古籍也记载过老子故里乃“楚相县”的说法。但“苦县”、“相县”所指现今何地,学术界为此有过论争。王珏教授结合传世文献典籍、地下出土文物和实地田野调查三种资料重新考证了老子故里,指出:史书关于老子出生地的记载信而有证,历代均史不绝书。“楚”即楚国,“苦县”即今鹿邑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古代“相县”亦即春秋以后的“苦县”,二说虽异、其地则一。

二、老子《道德经》的丰富内涵

周桂钿教授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了老子《道德经》,指出:该书包含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智慧。老子将“小国寡民”视为理想的社会制度,故其治理天下、论治乱世的理念主要导源于两个基本观念:一、君民都要无为无欲,二、圣人应以百姓心为心。此外,《老子》关于兵法与处世的言论中,也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精辟见解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现代社会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许抗生教授阐述了老子《道德经》所体现的辩证否定式思维模式,并概括出四个原则:“对立面(肯定与否定)的相互依存”、“肯定要以否定为基础、为根本、为开端,从而才能成就其自己”、“肯定要依赖于否定,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对立面的转化”。老子非常注重辩证否定式的运用,这是其创造性地寻找到的新思维方法,借此突破了以往旧传统的束缚,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的学说。

沈善增先生撰文归纳了老子《道德经》的哲学体系,他提出两点看法:一、《老子》哲学以“恒”为基本范畴,是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上的完满体系;二、《老子》哲学既是生命哲学、也是行为哲学,以“自然”为最高准则与理想境界,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基础公理。

三、老子后学――道家、道教的哲学思想

李刚教授从神仙信仰角度分析了道家、道教对生命的一贯重视。道家创立伊始,便强调养生的积极意义,尔后受神仙方术家的影响,逐渐演化为追求长生的神仙学。求仙长生,不仅是道家生命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成为道教理论的鲜明特征。这一点,可从道教宇宙论、认识论、政治伦理观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詹石窗教授阐释了道教的人格完善理论及其现代价值,指出:道教通过“伦理象征”传播了人格完善的坚定信念,确立了伦理修养的基本路径。一方面,道教人格完善可以通过技术层面来实现;另一方面,道教人格完善的技术操作过程中也还体现着深刻的哲理。揭示道教人格完善的技术操作特征,发掘蕴涵其中的哲学理趣,不仅是中国传统人学整体研究的需要,且对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也具有不可忽略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张广保教授以“洞天福地”为例剖析了道教理论中所蕴含的现代生态学思想。作者首先诠释了“洞天福地”概念及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介绍了历代道经中所载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的分布情况。随后,作者深入地分析了“洞天福地”的类型及生态构造,并指出这一理论对解决困扰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也有借鉴意义。

四、老子道学与现代社会

胡孚琛先生在其与会论文《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一文中指出:道学文化是一种原生态文化,也必将成为人类最后的文化。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现代人类社会有必要借鉴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诠释和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最后,胡孚琛先生提出倡议――筹建全国性的“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响应。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景源所长介绍,“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负责组织下,正在加紧落实各项筹备工作。组建这一学会将利于团结全国的老学研究队伍、搭建良好的学术平台,也有助于打通道家、道教、内丹学三种老子文化分支,并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之上升为学术文化。此举也将结束我国没有全国性老学研究机构的历史,实现道学研究中心由海外向国内的回归。

刘国梁教授宣读了其撰《<老子>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启迪》一文,文章指出:崇尚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是《老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色。它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第一、按规律办事,不造假作秀;第二、把握复杂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第三、谦逊待人,以常人之心处事,切不可傲气横溢;第四、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不可劳民、愚民;第五、实践第一,切莫浮夸。

五、海外的老学研究

加拿大学者Branda\(中文名:胡碧玲\)博士认为,老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两千多年以来,《道德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祖先的精神。近几百年,老子及其文化开始衍射到海外,影响到西方人的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

《道德经》被世界各种语言予以翻译,成为老子文化传播到国外的桥梁。据荷兰学者克努特・沃尔夫\(KnutWalf\)教授著书介绍:截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老子》西文译本总数达有252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其中英文本83种、德文本64种、法文本33种、荷兰文本19种、意大利文本11种、西班牙文本10种、丹麦文本6种、俄文本4种、波兰文本4种、瑞典文本4种、匈牙利文本4种、捷克文本3种、芬兰文本3种、冰岛文本2种、葡萄牙文本1种、世界语本1种。这些外文译本,极大地激发了外国人士学习中国文化、老子道学思想的热情。老子文化的基本性质就是能开启创造力,激发人的道性,达到“人天合一”的超然状态。《道德经》从一开始告诉我们怎样达到这一效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句说的很清楚,就是要通过感悟才能领悟到真谛。这种感悟性,人人都有。感悟是人类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因为有了感悟,不同民族和种族的人们也能了解彼此的思想,并谋求共识、改造世界。有一些西方杰出学者超越了书面文字的纠葛,正确诠释了老子的核心内容,也充分说明老子道学文化是世界性文化。老子《道德经》是中国人祖先献给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值得所有现代中国人为之骄傲的。

通过本次大会,与会代表增进了对老子道学文化的理解和领悟,促进了世界各地道学爱好者的沟通与合作。我们相信,这次会议的召开对老子道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撰稿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