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造就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

2005-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倪迅 我有话说
面向新世纪,我们国家确立了社会建设的长远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个深具现实紧迫性的课题也由此摆在我们面前――如何造就和谐社会合格的未来建设者?

这是一个深具现实紧迫性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

能否破解这个难题,不仅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而且直接关系党和国

家的前途、命运。

中南海的决策:“四个确保”的战略工程

今天的中国,已经确定一个富有魅力的奋斗目标。当2020年来临的时候,我们将向世界展现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加和谐的小康社会。而要实现这样的理想,不仅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而且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不仅需要培育和谐社会的现实建设者,而且需要造就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中国共产党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的清醒,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种清醒,产生了十六大后一项历史性的决策。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紧接着,两个多月后,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些举措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这一届党中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这项决策的分量,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未来属于今天的孩子们,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孩子的素质不仅是父母最关心的,更是党中央最关注的。胡锦涛同志曾意味深长地对少先队员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的人生历程是与祖国在新世纪的前进步伐紧紧相伴的。10年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将再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的小康生活将更加宽裕,到那时你们20岁左右,正是羽翼丰满、蓄势待发的年华;20年后,到建党100年时,我国国民经济将更加发展,各项制度将更加完善,到那时你们30岁左右,正是风华正茂、大有作为的时候;50年后,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那时你们正处在人生的收获季节,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将充分展现在你们面前。你们的确是幸运的一代。”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战略部署。”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教育培养下一代,是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的。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好”,已经成为新中国青少年教育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提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时候,最关注的是两部分人:一是干部,二是青少年。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立足于今天,面向的则是未来。胡锦涛同志把它概括为“四个确保”: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培育未成年人的工程无疑是十分艰巨的。今天,我们已经明确,未来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我国13亿人口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3.67亿,这比美国的人口总数还要多。全民的素质能否全面提升,已经关系到中国发展后劲的大小和国力的强弱;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更直接关系祖国的前途命运。正如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翟卫华所强调的:“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提到重要日程。

面对挑战的回应:利在千秋的净化工程

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争夺青少年思想灵魂的尖锐斗争。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的。

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除了一般的规律外,还要应对从未有过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党中央充分认识和把握了这样的复杂性。

一是面临着社会结构多样化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在利益关系多样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新情况。它使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孩子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同时也使可塑性极强的未成年人,遇到了各种困惑,这些恰恰是过去的年代所没有的。特别是,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滋生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更是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上父辈经历的艰难困苦,大多数孩子从未体验过。在日益富足的物质条件下,未成年人经历的人生道路、养成教育和心理特征,有很多又是他们的父辈从未体验过的。

二是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地球村”公民的信息享有差异不断缩小。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未成年人开拓了知识的新领域,使生活色彩大为丰富;但同时,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有害信息也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生长的社会环境,信息爆炸冲击波的辐射和信息污染的考验同时并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十个城市的问卷调查中注意到,由于网络的普及,少年儿童可能接触的不健康的信息源较多,有的未成年人面对网络几乎迷失了自己。据某直辖市对3000名未成年人进行的《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结果显示:30%-40%的人表示,对媒体上的性、暴力、挥霍浪费、傍大款等内容可以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一位负责人说:“文化产品最容易在思想意识上使人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对于没有形成完整世界观的未成年人更是如此。”

三是面临着成年人的教育方式与未成年人成长特点不相适应的挑战。社会的进步,总是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落差,在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里,这种落差更为显著,当今社会未成年人教育的难度也因此增加。成年人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会忽视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和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这样一来,儿童只是被动地受教育。

这一切告诉我们,社会环境对于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历来主张“求真务实”的胡锦涛总书记,针对这些不容回避的现实,果断决定要“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由此全面开始了深得人心的净化工程。

在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整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就是一场净化青少年心灵的战斗。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的确存在负面因素,党中央抓住这个既关乎国家未来,又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的确高瞻远瞩。”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部署下,各地抓住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疏导与打击相结合,严肃整治和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净化银幕、荧屏。在电视台开设少儿频道,有78%的人已经能在家里收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有关部门着力组织制作了一批动漫和电子游戏产品。

――整治网吧,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期间公安机关立案247起,已破获244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40起重特大案件全部告破。依法关闭境内淫秽色情网站1442个,封堵境外淫秽色情网站3480个,删除不良网页2.4万多个。

――扭转校园周边治安混乱状况。公安等部门连续3次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行动,检查学校、幼儿园61万所(次),收缴非法出版物174万余册(盘),破获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案件5.28万起,解决了突出问题。

经过两年艰苦努力,令人高兴的变化出现了。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党政群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民心工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特殊性?这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常常思考的。我们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于社会大环境的复杂性,而且来自于未成年人教育的特殊性。

一位伟人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查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为了从今天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形成做好这一社会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思路,从胡锦涛总书记开始,中央领导同志纷纷下基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强的实践性,两年来,这些思路经过实践检验,得到广泛认可,成效显著。

思路之一,是教育机制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要把社会各方力量组织起来,必须有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管理和协调机制。十六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央和地方的文明委,既是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发挥这一机制作用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了解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奥秘,必须了解这一独特的教育机制;要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也必须从这些已经取得的经验起步。

思路之二,是教育网络化。孩子的教育,并不是新问题;但是,在今天的条件下怎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又是一个新问题。除了以往,一靠老师,二靠家长外,如今社区的作用凸显出来。天津和平区的一位中学校长说,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太大了。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对未成年人仅靠学校单向说教远远不够,必须把学校教育向社区拓展、向家庭延伸,使学校、社区、家庭三方教育互动,形成多维的循环教育网。

思路之三,是教育形式多样化。如何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搞好未成年人教育,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段时间以来,“灰色童谣”曾在一些中小学流传,让老师和家长颇为忧虑。北京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征集、制作、推广新童谣,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征集到19436首童谣。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普遍反映,《新童谣》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文明道德的播种机。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已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孙宏艳强调,要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应从尊重与体验两条原则做起。为此,不仅要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提高素质,而且要教育家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抓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抓好家长的教育。全国很多地方都实施了家长素质工程,引导家长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思路之四,是教育普惠化。讲社会教育,不能忘记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在那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遇到的许多情况是城里人难以想象的。在改革开放中,不少农民家庭因父母外出打工,出现了一批留守孩子。中央文明办及时宣传和推广了江西乡村女教师钟文花等模范人物教育照顾农村留守孩子的事迹,在全国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学校,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思想建设的主阵地。但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是这几年颇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启动了“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在全国27个城市资助超过2万名农民工子女实现求学梦想。北京市设立了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放的学校。现在,已有28.8万农民工子女在北京市中小学就读,其中70%在公立学校就读。近两年来,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逐步解决,北京、河南和成都等地免收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一些省市也制定了相关政策。

离校返村群体的教育,是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山西一些农村,离校返村未成年人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50%以上。山西晋城李寨中学校长段永刚说,由于没有必要的职业技术和人生转型期的心理、道德教育,这些离校返村的孩子思想消沉、无事可干,极易成为“问题群体”。山西省50万初中毕业生中,有21万人左右流入社会,其中绝大多数返回农村。为了让这些离校返村的孩子们成为建设小康农村的有用人才,晋东南的长治、晋城两市率先开始了农村未成年人后续教育的探索之路,把返村子弟培养成农村急需的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有850万老同志奔走校园内外,活跃在社区乡村。在未成年人教育中,他们是联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要纽带。江苏省扬州市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等“五老”的作用,建立了传统教育报告团、科技报告团、法制报告团,常年义务在中小学演讲。

那么,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究竟如何?

为了了解真实的情况,根据李长春同志的指示,2004年10-11月,中央文明办创新工作方法,委托国家统计局直属的城乡调查队,按照社会学的方法,在全国六大区选择北京、山西、辽宁、江苏、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12个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抽样调查。调查员随机抽选、入户访问,对12000名18-65岁的城乡居民和6000名6-17周岁的城乡未成年人进行了规范化的调查。我们获得的反馈,是两个字:变化。孩子们的思想道德风貌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

在人们心目中,现在多数独生子女,被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宠着,哪知“勤俭”为何物,怎懂得为他人着想。但在调查中问他们“如果父母教育你要勤俭,你怎么看”,73.7%的孩子表示“勤俭是美德”。

这个调查的真实性如何?据广州市城乡调查队的调查员介绍,以往搞别的入户调查,有些市民不大配合。没想到这次的调查家长和孩子都特别感兴趣。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家长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去回答问卷,孩子们争先恐后抢着填写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信度较高。

决策实施的结果能不能为群众所欢迎,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建设”。调查显示:83.2%的被调查者对这项工作的成效持肯定态度。两年来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是:中南海这一高瞻远瞩的决策,“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