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植根沃土十载情 众手浇灌文明花

2005-1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周玮 我有话说
社会前进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止。10年间,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三下乡”活动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方法,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农民。

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

天津市利用现代科技手

段,开展“网上下乡”,开通了津沽农业网、天津水产网等10个农业特色网站,自主开发推广了黄瓜、葡萄、对虾等22个专家决策咨询系统;2002年5月,浙江科普远程教育网开通,现已有1000多部农村应用技术培训课件上网;在大连,已有90%的乡镇、近50%的村上网,“三下乡网站”现在每天的点击率达200多人次。通过网站,农民能随时找到所需信息和技术等服务,不少生产生活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用集中示范活动取得实效、打开局面,是许多省市“三下乡”活动的一条成功经验。“京九文化列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院士专家西部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科技大王进农家”等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它们起着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黑龙江省的特色品牌“万名科技工作者百日送科技下乡”活动,对全省33个项目县7万多户核心农户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500多万人次,并充分利用黑龙江农业信息网遍及全省一半以上村镇的优势,通过网上专家咨询答疑、技术专题讲座、市场供求信息等栏目,为广大农民提供最新的技术和信息,点击次数已达100多万人次。

在四川,提起“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迎新春科技大场”“卫生下乡爱心服务团”,许多农民都如数家珍。截至2005年10月,“文化列车”已连续7年出行为基层服务,先后组织的“攀西”“巴山”“川北”“川南”“巴蜀”文化列车,行程数万里,演出80多场,现场观众达100多万人。

常“下”常“新”,使得“三下乡”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

变政府“配菜”为农民“点菜”

真正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才能送农民所需。

在每次开展下乡活动之前,各地各部门都要派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不同地方、不同农民的文化、科技、文化状况,然后结合实际,适时调整不同地区“三下乡”的内容和形式、时间和方式,真正将农民需要的服务送下乡。

按农牧民实际需求提供技术服务,内蒙古实施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把万余科技人员派到农牧区,被草原人民亲切地称作“科特派”。特派员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多种方式与农牧民、种植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盘活了农牧区科技资源,增强了农牧民科技意识,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在他们的带动下,通辽市科尔沁区、鄂尔多斯市、乌海市海勃湾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等四个试点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933.5元,增幅28.65%。

关心最需要关心的地区,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农民。湖南省突出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众的支持、帮助,将“三下乡”活动的重点锁定在“6类地区”和“6种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灾区、移民集居地区和边远山区,农村复退转业军人、烈军属、老干部、劳动模范、五保老人和长寿老人。服务多往这些地方送,设施多往这些地方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务工,他们的生存状况对于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解决他们的困难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三下乡”。

北京市不久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民工文化需求调查,制定了进一步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措施。重庆市组织开展了“法律援助进工地、让农民工过个平安年”“质优年货进工地、让农民工过个实在年”“医疗卫生进工地、让农民工过个健康年”“农业科技进工地、让农民工过个致富年”“文化艺术进工地、让农民工过个快乐年”等系列活动,集中开展活动130多场,约15万农民工直接受益,覆盖全市全部40个区县和80%以上的乡镇。

能看上一场方言对白的电影,是许多一辈子没离开过山寨的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当云南省临沧市“三下乡”队伍为山寨放映译制成佤语、傣语的电影,世居山寨的少数民族激动万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问候和关心,这些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未来的生活,我们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更多地了解农民的所需所盼,实行农民“点菜”、专家下乡,变政府“配菜”为农民“点菜”,变单向活动为双向互动,变“给什么农民就要什么”为“农民要什么就送什么”,“三下乡”活动越来越适合农民的“口味”。

办实事求实效

10年来,“三下乡”重实际、求实效,每年都提出具体项目,制定落实措施,一年更比一年实。

据不完全统计,“三下乡”活动10年共送图书7.12亿册,送戏690多万场,送电影2500多万场;科技人员下乡1700多万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410多万场,培训农民约6.9亿人次;下去医疗队36万多支,开展医疗培训1600多万次,为2.48亿农民看了病。

说起“三下乡”给自己带来的实惠,甘肃农民尚一军、谢生荣激动不已。2004年年初,甘肃省渭源县在路园镇举办了2期塑料大棚建造和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103人,其中21人当年就建起了塑料大棚,学员尚一军种植的2亩无公害大棚蔬菜纯收入达4800多元,比露地种植的高出一倍以上。五竹镇五竹村青年农民谢生荣2004年参加马铃薯脱毒繁育技术培训班后,率先种植马铃薯原种田8亩,收获2.1万多元,一举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2003年,广东省实施了“十百千万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即推广十项先进技术,在一百个农业镇实施,辐射一千个村,落实到一万个农业户或农业龙头企业,影响带动广大农户,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年,水稻控释肥料一次性施肥技术上半年已在全省30个市、县进行了示范推广,共计面积12万亩,增产稻谷343.2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621.4万元。

为提高农民收入,山东省开展了心连心科技帮富活动,要求县以下每个农技推广单位选1个至3个村,每名科技人员选1个科技帮富户,3年一个周期,使帮扶对象人均收入年递增幅度达到了10%以上。

江西省“三下乡”活动队每到一处都受到农民朋友们的热烈欢迎:“你们送来的书、资料,成了我们闲暇时的好读物,既增长了见识,又陶冶了情操。”于是,学习之风日益浓厚,打麻将、玩扑克的少了,看报纸、看新闻的多了。靖安县培育了农民诗人1000多人,吟诗填词、泼墨挥毫成为靖安农民的自觉追求。

不但带着知识、带着设备、带着技术下乡,三下乡”的实践者们更是带着感情下乡,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取得了群众的信任,进一步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03年,在非典横行的关头,“海南省汽车流动扶贫医院”与病魔抢时间、争速度,及时深入广大农村、港口、码头等重要关口,开展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发放资料3万余份,举办各种各类讲座115场,筛查发热病人近300人,建立起省县(市)和乡镇级的三级医疗预防网络,为海南最终实现无疫区,赢得“健康岛”的美誉作出了突出贡献。群众感动地说:“看到他们,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

“三下乡”是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重大决策的具体举措,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服务“三农”的有效形式。做好关键时期“三下乡”工作,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