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礼”之意义镜像的伦理学透析

2005-1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靳凤林 我有话说
荀子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人物。然而,与孔孟伦理思想的研究相比,有关荀子伦理思想研究的专著则相对较少。这种研究状况无法与荀子在中国伦理思想
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匹配。高春花教授的《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书(以下简称《礼学》),对荀子伦理思想研究有着新的理论突破。

该书对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层挖掘和多元透视。荀子之学,本宗孔孟,但又不拘泥于儒家陈说,它稽考各家长短,综合诸子之说。在道德伦理领域,既倡言“人性本恶”,又强调“积善成德”;既主张“以义制利”,又提倡“隆礼重法”。故学界对其伦理思想核心概念的理解多存歧义,但《礼学》一书提出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当为“礼”,而非其他。为证此见解,作者深入剖析了荀子“礼学”伦理思想得以生成的政治制度前提和思想文化条件,并认为,荀子之所以提出以“礼”为核心的政治伦理观,既是战国时期价值重建的时代要求使然,也充分体现了荀子本人集百家之大成的个人素质。由此认知出发,作者通过对荀子礼学思想的逻辑前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分析,论述了礼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借助对礼的丰富内涵的揭示,展现了荀子礼的价值诉求;根据礼与法相互关系的剖析,阐明了荀子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原则;透过礼与乐相互关系的论述,彰显了荀子“美善统一”的伦理思想,从而建构起了一座以“礼”为核心的荀子伦理思想的恢弘殿宇。

作者在荀子伦理思想研究方法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和创新。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研究荀子伦理思想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但必须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方法论具体地运用到荀子伦理思想研究这一特殊的理论领域。换言之,一般方法论原则并不能代替特殊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这是学界历来没有很好地加以认识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造成以往的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特别是荀子伦理思想研究流于抽象化、空泛化、平面化的重要原因。但《礼学》一书克服了上述缺陷,将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具体化、深入化。以对荀子“性恶论”的研究为例,作者透过战国时期尖锐的阶级冲突透视人性冲突,进而阐明了“性恶论”得以生成的内在历史动因,从而避免了阶级分析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机械化、简单化弊端。然而,《礼学》的理论突破不仅表现在作者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合理继承上,更彰显在作者对现代研究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上。作者运用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研究荀子的伦理思想,力图把荀子礼学所包含的礼、法、乐等范畴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来研究,以系统的观点把握荀子的礼法、礼乐关系,在各个范畴的相互关联及动态发展中把握荀子礼学的真实内涵和完整体系。此外,作者还运用现代诠释学方法中有关理解、诠释、应用辩证统一的原则,既重视对荀子礼学思想的经典解读,从中品味荀子礼学的古典意韵,又注重对荀子礼学思想的现代诠释,从而揭示荀子礼学的现代价值。

《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高春花著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