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创新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2005-1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编者按任何改革都有一个过程,教育改革也如此。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段历程不仅漫长,而且伴随“阵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用实践为素质

教育不断求解”,有时会遭到质疑或不理解,但他们坚持改革,认准这条道路坚持走了下来。近年来,南京的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人才,通过育人方式的不断创新,点燃学生的创新智慧,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他们的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近几年来,南京市中小学生在科技创新上获得了5枚国际金牌,191枚国家级金牌,仅国家专利的发明就有44个。当“自主创新”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词时,南京市依靠创新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在学生的创新教育上无疑又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创新从娃娃抓起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让我们国家的很多行业都吃了大亏。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创新,而创新就应该从娃娃抓起。”说起创新,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有他自己的一套理念:“创新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激发学生的灵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基于这样的创新理念,南京市各中小学首先创新了学生的教育方法。金陵中学在全国率先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南京市创新教育的一个名牌。自1997年起,学校开设的自选课题达1981个,其中自然科学类375个、科技制作类125个。目前该校已出版了《激活创造的潜能》等5本学生论文集,编写了4本课程管理手册。创新教育的开展使得许多学生养成了凡事喜欢刨根问底的学习习惯。

早在10多年前,当全国众多学校还在摸索如何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时,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就与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南大学等单位合作创办了“娃娃科学院”。该科学院借助科研院校的力量,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担当课外辅导员。一批有科技特长的学生在科技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小研究、小创造,发明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郑晨、张旋等学生还分别成了中国少年科学院和南京市少年科学院的院士。如今,类似于“娃娃科学院”的创造性机构在南京各中小学已经遍地开花。

把“学会”变为“会学”

“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想象、学会向权威挑战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他们由‘学会’自觉地变为‘会学’。”徐传德一语道出了南京市实施创新教育的宗旨。

南京中学生华演是“会学”的典型代表。在学会、学透老师讲解的课堂知识后,他自己查阅资料、买材料,发明创造了“记忆合金自动保护安全煤气灶”。这项成果在第5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此特别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华演星”。以他所在的金陵中学为例,该校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已是团体总分“四连冠”,共有近200名学生获奖,不少发明甚至获得了国家专利。

同时,南京市还积极为农村中小学提供创新条件,许多频频获大奖的“小发明家”都来自农村。在13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南京市铜山小学11岁的女学生沈亚男发明的“环保节水免浇花盆”吸引了很多参展人员的极大兴趣,浙江一家园林公司当即提出要购买这项专利。据了解,近年来,铜山小学学生的小发明共获得3项国家奖和25个省级奖项,有12个创新项目获得国家专利。而这样的农村中小学在南京比比皆是。

创新教育不是新瓶装旧酒

在南京市创新教育日益走向成熟之际,南京教育的改革也曾受到来自“高考升学率”的积压,受到了个别媒体的“追问”。因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很难在高考试卷上表现出来,创新教育遭到了一些家长的质疑。面对困境,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硬是顶住了压力。“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所以,创新教育没有错。”回想起当初的决策,南京市教育局的一位领导依然义无反顾。

有了教育主心骨的支持,南京市各中小学的创新教育呈现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热闹氛围,开设环境保护课、科技活动课,举办全校车模大赛、校园环境节,打造科技走廊,成立少年天文、气象学院,诸如此类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求趣、求知、增智,上学读书也成了学生们最快乐的事情。

走进金陵中学6000多平方米的科学馆,众多现代化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让人眼前一亮。先进的闭路电视系统、卫星接收系统、摄录像编辑系统等可以和大学的设备相媲美。据了解,近年来,该校又投资近百万元设立了“创新实验室”,建造了太阳能屋,制成了一部太阳能汽车,添置了陶艺教室和烧瓷炉窑,购置了两部汽车模拟驾驶车……

目前,南京市又启动了中小学网络学习室、技能创造室、心理咨询室等“五室”建设工程,其中的“技能创造室”将帮助每一个有“想法”的学生,把“想法”付诸创造性的实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