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完善社保体制 构建和谐社会

2005-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方建武 苑为 我有话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很多内容,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则是它的一个重要方面。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局面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同时强调,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

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这说明人们在衣食充沛无忧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状态。当然,这种说法是与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联的。从历史的视角观察,我国作为一个有2000多年封建历史和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理念在民众中有很深的社会基础,这些理念不仅暗含着繁衍后代的意味,更多的是对未来生存保障的忧虑和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渴求。发展经济学和保险学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是消除社会成员对未来生存保障忧虑,完成社会财富再分配和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达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制度保证。

社会的每个成员,在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要得到社会对其贡献的生存保障,使其在丧失对社会服务能力时生存水平不下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可持续推动。由于社会成员的差异性,使得每个成员竭其所能所得到的未来生存保障也具有差异性;故而会形成多数成员在丧失对社会的服务功能时,生存水平下降的概率增大,社会不稳定与不和谐的因素增强。因此,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及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形成一种社会利益的动态平衡,保持社会稳定。稳定能带来和谐,和谐的标志就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就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我国经济正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替的转轨时期,旧有的计划经济社会保障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缩小直至消除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个体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实现社会公平,是我党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人民群众当前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所引发的广大群众对未来社会生存保障的忧虑,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为民解忧,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来消除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转轨成功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呈现高速、稳步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我国经济具有“新兴+转轨”的特征,使得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城镇化和人口因素产生新的就业压力,已成为改革发展的瓶颈。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支持。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推动经济转轨成功的重要保证。

完善的社保体制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老有所得,老有所养”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备的要素之一。现在世界一些国家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也不例外。按照我国人口生育发展曲线,再过20年,上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将进入退休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将进一步显现。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保体制,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的社保体制存在一定缺陷,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如社保覆盖率偏低、社保形式不够丰富、某些地方对社保政策执行不力,等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有必要对之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一要大力拓展我国的社保范围,使那些因各种原因如贫穷、失业、工伤、衰老等急需社保帮助的人,都能享受到社保带来的便利,目前特别要注意加大对农民的社保支持力度。二要不断丰富社保形式,如可采取保险、现金支付、物资援助等形式。一方面可使社保更有针对性,使人们能直接享受到急需的社保物资,减少现金购买的麻烦;另一方面可缓解国家因全部现金支付社保可能带来的财政压力。三要加强对各地执行社保政策的监督力度。目前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完全享受到社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国家的社保政策执行不力,这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应加大各地社保政策的执行力度,使国家的社保政策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