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企业:拥抱自主创新的春天

2005-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天时篇:国内外市场围堵竞争逼迫创新

1912年,一位叫约瑟夫・熊彼特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慎重地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有两个

“没料到”,一是没料到创新这个提法居然在此后22年的时间里一直受到学术界冷遇,连那些因缺少创新而举步维艰的企业也没有想到这个概念能带来巨大利润。二是没料到当《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934年用英文出版后,创新这个词的境遇忽然又发生了根本改变,很快变成了学界和企业界的“宠儿”。

估计约瑟夫・熊彼特也不会料到,当人类进入21世纪后,创新一词在东方的中国受到极高的“礼遇”。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之后,很快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等各种提法,创新的概念已经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中国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审慎判断和决策。有学者分析指出,中国已进入自主创新的春天。

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过了极不平凡的27年。

纵览这27年,就国内而言,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主导转变,从相对封闭转向日益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另外需要我们正视的事实是: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跃上1000美元的台阶,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出现递减趋势,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资源、淡水资源,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那种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了。

再放眼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知识与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趋突出。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旧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有利地位,占有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知识化所带来的绝大多数利益,而这一过程的代价则更多地由广大发展中国家承担。

海尔的员工都记得这样一个情节,那是他们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讲的――“过去在国际上别的企业不太注意海尔,因为我们做得不太大。现在慢慢做大了,别的企业也来注意了。国外的竞争对手们不仅有计划地在中国市场对付你,而且在全球市场上也要对付你。”

海尔是怎样被“对付”的?有专家曾总结出发达国家家电企业给中国企业设置的三道“鸿沟”:

第一道是反倾销。针对我国低价格产品,用所谓反倾销的方式来给中国产品“扣帽子”,以抑制中国生产要素优势。

第二道是技术壁垒。在产品材料以及产品本身的技术标准方面设置重重障碍,提高产品的出口门槛。

第三道是生活方式的创新设计。拥有产品技术优势的外国企业跳出单一的技术进步的圈子,从适应和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入手来设计产品,以此使自己产品在附加值上战胜中国品牌。

在国际市场上,针对中国产品远远不止以上三道“鸿沟”。应用社会科学工具强化自己产品或者服务竞争力的做法,目前开始在发达国家变成潮流。比如,以日本公司为首的跨国汽车巨头们,已经在中国汽车企业前进的道路上,悄悄砌起了一道由数千条专利组成的知识产权“壁垒”,意欲凭借知识产权优势和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来压制中国产业。

权威统计显示,从1995年WTO成立至今年8月底,国外共发起726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影响。

在经历了市场上无数次碰撞摔打之后,中国人再不怀疑这个道理:在全球化的国内外市场上,如果没有自主创新,中国企业需要面对的不是利润多少,而是生死存亡。

地利篇:众企业发力中国渐成创新热土

“四流企业卖劳力,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超级企业卖标准。”这是在中国企业中流行的一个顺口溜。这个鲜活生动的顺口溜不仅助力国内企业出现了自主创新的热潮,而且使得普通百姓也很容易理解:只有进行自主创新,我国企业才能享有应有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人是在总结世界发展规律和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今天这种认识的。

10多年前,深圳虽然走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但其实还是个以贸易、房地产和三来一补加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如今,深圳已成为国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最高、出口最多的城市:华为、中兴等一批本土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迅速成长壮大,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产业生态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和第一经济增长点。200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350.6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产品已进入欧美市场。

在深圳,创新型企业基本上是民营企业和股份制科技企业,其产生源于市场需求,其发展决定于市场竞争,企业因产品竞争力强而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科技人员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民营科技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已成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有生力量。

在这场自主创新的热潮中,中央级企业从没有忘记自身“共和国之子”的责任。他们克服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弊端,肩负比中小企业更多的历史负荷,在技术创新之路上进行了执著而艰苦的探索。目前,中央企业有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机构近500家。2004年中央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总额为767.9亿元,占当年中央企业销售收入的1.5%,其中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此外,近几年中央企业申请专利数量逐年上升,以平均28.2%的速度增长。

在众多勇于和善于自主创新的中国企业中,海尔无疑是最成功也最令国人骄傲的代表之一。以海尔空调为例,它不是盯住价格做文章,而是从消费需求入手,将这种需求与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独有的市场。1998年,海尔空调首开技术输出先河,向发达的欧洲国家输出直流变频技术。此外,海尔空调针对日本市场、美国市场、欧洲市场,甚至细化到专门面向日本大学生市场,提供了不同的产品系列。正是靠这种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海尔空调轻松跳过了发达国家企业给它设置的“鸿沟”。

张瑞敏说过:我希望有一天,无论走到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提到海尔,人们都会说,海尔我知道,这是一个世界名牌。

应用逆向思维,张瑞敏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海尔目前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名牌。但有了海尔、华为、奇瑞以及成百上千的“海尔们”在市场上的勇敢搏击,有了中国大地上方兴未艾、滚滚奔腾的自主创新潮,张瑞敏盼望的这一天还能远吗?

人和篇:发挥优势举全国之力促创新体系

华为的一位工程师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其实高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之后跟种萝卜白菜没什么两样!”然而应当通过怎样的机制促使中国企业都能够像华为那样“捅破高技术的窗户纸”呢?

21世纪的世界经济竞争是一场创新战。在这场创新战的交锋中,我国企业面临天然劣势――自主创新需要一个适合的社会环境来保障。这个环境需要鼓励尝试、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这个环境需要技术、政策的进一步扶持;这个环境需要活跃而规范的资本市场;这个环境需要对无形资产的完善法律保护……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基于历史与国情,我国创新系统建设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但从国外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美国是富有创新文化传统的国家,它有适应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宪法所规范的各种法规、科技政策的保证,以总统为首的科技领导机构,R&D(研究与开发)和教育的高投入,以及鼓励自由思考、独立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美国的创新具有全方位的特征。

――二战后数十年间,日本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再改良―创新”的道路,一步步地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面对新世纪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上的竞争态势,日本又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在继续发扬技术创新的同时又增添了科学创新。为了使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能有效地持续下去,又强调要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并制定了《科技基本法》等,以从法律和政策上提供保证。

――韩国是从“引进、模仿”战略转向“创造性、自主性”创新战略的典型。韩国战后提出“科技立国”战略,后来又提出“世界化”战略。科技从支持工业发展转变为领导工业发展;决定科技问题已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主要权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韩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颁布了《科技创新特别法》,增强政府在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技术创新系统中发挥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

经过大量的实践、思考与研究,中国学术界、企业界关于自主创新体系的探索也正在不断深入。比如,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自己的任期内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意味着风险的增加、利润的减少,投资后产生的效益可能是下一任的业绩,该怎样调动现任企业领导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呢?有企业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由股东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的作用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注定要重视技术开发投入,可有效防范短期行为。

今年十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后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曾接受媒体采访,向我们展示了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是搞好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编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以及能源等相关产业专项规划中,研究确定提高产业、行业、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重点、实现途径和具体政策措施,强化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

二是提升能力。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现有9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3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加大对生物、水资源、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的发展,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三是创新机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研究制定鼓励科技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创业投资机制等相关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政策和体制环境。

在创新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后发优势”,指后进入者吸收和引进先进入者的技术,其技术成本比先进入者低得多。在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问题上,中国固然有劣势,但无疑拥有后发优势。随着这项优势与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长相结合,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事业将迎来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