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华南师范大学:突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05-1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沈仲滔 我有话说
在最近揭晓的第五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华南师范大学又一举获得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至此,华南师范大学已连续五届获得1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在这一高等教育教学水平标志性指标方面,华南师范大学一直走在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运用以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水平教学成果,华南师范大学始终重视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

创新模式,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学科思维

华南师范大学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充分发展的需要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能力出发,始终坚持和倡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致力于培养“以素质为核心,品格、知识和能力三位一体,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教育技术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依托现代高新技术的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等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渐趋构建起分段培养模式、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互通培养模式等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与提高素质于一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校设置校级、大类级、学院级、专业级4级平台课程,按照1+0.5+2.5的时间安排,对学生进行分段教育和培养;选拔优秀学生组成综合班,前期进行不分专业的大类培养,后期自选专业,进入专业教育,为终生教育打下扎实基础;允许和鼓励学生在主修专业学习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按照有关规定修读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利用学校教师教育的优势,为非师范专业学生开设教师教育辅修专业。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进一步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课程,突出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依托《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等一系列课程改革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华南师范大学将学生的发展放在培养方案修订的首位,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前两年按学科、专业大类打通培养设置课程,主要安排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学科基础课,后期课程由各专业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安排,从而形成了“五纵五横”的层次化、模块化、综合化课程体系。全校本科课程按纵向层次分为全校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5个组成部分;学校本科专业分为文、理、工、艺、体5大门类,将学科基础课程按学科专业大类打通设置,实施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通过设置综合课程、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分模块设置选修课程和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等一系列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华南师范大学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和广东高校先进水平,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重点课程29门、省优秀课程5门。

创新载体,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立足于文化素质教育,依托《广州石牌六校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探索与实践》等一系列高水平教学成果,华南师范大学以举办“新世纪论坛”和“文化素质大讲坛”等名师讲座、参与和组织各种创新和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为载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组建了多个课外科技社团,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举办学术科技节,组队参加“挑战杯”等,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设立了创新奖和创新学分,倡导研究式教学,给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和经费。2002年,学校出台了《华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研管理办法》,设立了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基金,每年拨专项经费5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到目前为止,资助学生科研项目279项。其中2001级计算机学院刁德康、唐永强同学的软件作品――《广州市公交线路手机查询系统》,还获得企业家首期100万元的投资。2002年以来在校本科学生获得9项国家专利,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4篇,自2000年以来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人数达34612人次,在美国数学建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中,共有403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